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不要停留在舒适区”,这一概念了。面对身边永不停止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舒适区”,主动迎接变化和挑战,这固然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但对我个人而言,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就是“在舒适区内奔跑”,选择那些真正能够享受到过程中乐趣的事,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楚庄王曾派人邀请庄子去楚国出仕,庄子却反问使者“一只神龟是愿意被宰杀后摆上工桌接受香火还是愿意自由自在地在泥水里摆尾吧呢?”。庄子以神龟自喻,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态度,因而后来出现了“曳尾涂中”的典故。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出仕,庄子未必会真的被宰杀,只是一定会陷入朝政当中无法脱身,因而庄子不愿意改变自己现在自由而舒适的状态,陷入朝政中的争斗,只想淡薄而超然,一直处于令自己舒适的状态。
贪图舒适和安逸的状态其实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的人为了急于达到好的结果,过于激进地去“走出舒适区”,反而事倍功半。大多数想要健身的人在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计划表之后,往往不到一个星期,就放弃了,因为健身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是健身带来的源源不断地痛苦 。而另外一些真的有长期健身习惯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坚持”,而是因为感受到了健身过程中的乐趣,比如来自异性的赞美,健康体魄带来的精神状态,或者是挑战自己的成就感,健身让这些人感到了舒适。
但我们在一件事中能够感受到的乐趣远远超出本身的那一点点痛苦,那么无所谓坚持,我们就会一直地做下去。现在有很多人每天都会玩一会游戏,但是我还没有听到谁会特别地讲“我每天坚持打两小时游戏”,而是会很开心地说,“每天都会玩一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舒适点,然后从舒适区入手,学会这项技能或者完成一项工作呢?
我从大约7、8岁开始,每天都有阅读的习惯,并不是因为任何人的强迫或者是所谓的“坚持”“突破”,而是因阅读可以给我到来很多的乐趣。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一本带有图片的成语故事书,每个四字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画龙点睛”,技艺精湛的画师不敢为画中的龙画眼睛,一旦画上眼睛,墙壁上的龙就做假为真,破墙而去了。 这些成语故事是我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郑渊洁讲故事》《聪明的阿凡提》等一系列的童话故事。无论阅读是否能给我带来财富、地位,我都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爱。
同样的,在职场中,非常多的人视工作为“必要之恶”,甚至圣经中都会讲,人需要通过工作来“赎罪”,弥补人的原罪。但是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去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或者从事能让自己感受到乐趣的工作呢?有位指导就业的老师曾经说过,选择就业方向的时候可以试着考虑一下,“如过有一天你不差钱了,却仍然想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呢?”,也许这就是你真的想要一直去从事的工作。
如果你希望经济允许之后再去做的事,其实可以通过一点点转变来实现。比如,你希望经济自由之后去周游世界,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开始准备,去学者如何成为一名旅游从业者(导游、旅游线路规划师等等),有一些我们很喜欢的事情,我们甚至可以一直做到生命的终结,而不是一份工作到退休,然后无所事事。当然,现实中总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任何一份事业的开始都不容易,但是当你开始享受这份工作,那么面临的那点小苦难其实也就微不足道了。很多企业都宣扬“快乐工作”的文化,提倡在工作中发现乐趣,但是其实,我们可以趁着年轻先去选择那些真正能让我们感受到乐趣的工作,然后不断花时间去精进,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那么名利也就随之而来。
当然大多数人的选择权其实很少,可能由于学历不足、拖家带口、经济实力不够等等原因暂时无法去从事真正想要到做的事,但是只要我们时刻记得为最想要做的事去准备这些需要具备的条件,那么我们想要的事情和结果就会来到我们的面前。
祝愿各位都能在我们感到舒适的地方奔跑,感受这份追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