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一次聚会时聊到她的妈妈,希望我有时间可以劝劝她的妈妈。她妈妈对她要求很高也很多,她实在受不了她的唠叨,感觉快疯了。
年轻时,她的妈妈高挑、漂亮、聪明、成绩好、学历高。她对爱情对婚姻都有着非常高的期待,虽然追求者众多,但好象都不是她期待中的理想伴侣的样子。
后来,遇见了她的父亲,父亲谈不上英俊潇洒,家境也一般,但学识渊博,人很老实敦厚,兜兜转转,觉得找个踏实的人过一辈子也可以心安了。
但她的骨子里,对于命运的安排(其实也是她自己的选择)是有着许多的不甘心的。她在婚后就像一个高傲的公主,下嫁给一介书生,内心有很多的不满,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懊悔,总觉得应该嫁给一个更好的人;另一方面是对伴侣的不满,她特别希望将伴侣塑造成她想象中的样子,而伴侣虽然可能会配合她,但总也达不到她的要求。
日子就在一方委屈,另一方逆来顺受中继续者,她的妈妈开始对生活好多的抱怨,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对子女也是百般挑剔,对孩子找的伴侣也不满意。你想想,她未完成的愿望是多么希望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得到实现啊。但经年累月,这种愿望没有消减反而越发强烈,那么她对于未来女婿的高标准也就不言而喻了。
女儿因为对自己婚姻的坚持选择与母亲远离,这并不一定是物理距离的远离,而是心理上的隔离。母亲那颗无法安放的心就又只能再次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父亲身上。父亲在她整天的抱怨声中逆来顺受,后来在一次例行的身体检查中,发现得了癌症。身体的病变与长期的不愉快、不被接纳没有滋养的关系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而母亲也在随后查出了癌症,一个长期抑郁不得志、怨气冲天的人,她的生活中也同样缺少阳光,所以癌细胞就攻击了她最薄弱的部分。
一个男人,一辈子默默忍受着一个女人的指责与抱怨,却甘愿陪伴,这真是无比伟大的爱啊,但他的内心会快乐吗?一个通过施虐一个通过受虐的游戏玩了一生,这样的陪伴犹如毒药,令人唏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母亲的这种心理机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果两人在婚姻的经营中,父亲有足够的力量对母亲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把母亲从幻想中带到现实生活中来,那么母亲也会在这个关系中得到成长,并且会以成年人的方式对待伴侣。而父亲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的无声、他的隐忍越发加剧了母亲对于父亲无能的抗议。她想争斗都找不到对象,很多时候也就只能向自己发脾气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轰动一时的一个新闻事件。一位85岁的浙大退休教授被女儿发现一丝不挂地躺在阳台上,骨瘦如柴,背上长满了褥疮。当他女儿带着警察强行进入时,老人不自觉地拼尽力气用旁边的布遮掩身体。后来,老人对女儿说,他就这样在阳台上已经呆了20天了,就靠雨水维生。女儿问他为什么不呼救,他说了一句“丢人啊!”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令人尊敬的博士生导师而言,这么大的年纪活得这么没有尊严,这真的很令人痛心。与他再婚已经40年的老伴却每天都在家里,对他不管不问。但凡夫妻有点情意,也不会置自己的老伴于不顾,让他自生自灭啊。
据说两人结婚时就感情不好,婚后不久就分居,退休后更是各人负责各人的饮食起居,买菜各买各的,做饭各做各的,甚至去学校去领取福利,都不愿意代领回来。
就算同居一个屋檐下的室友,也不会做得这么绝决吧?这样的陪伴让人更加体会到人的冷酷无情,人性的最黑暗面在你的面前赤裸裸的呈现出来,她没有一丝愧疚,没有一丝怜悯之心,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能够让一个女人这样对待与她有40年婚姻关系的伴侣?或许有那么一个人的存在,他就是为了折磨你、给你痛苦而来的。
美好的关系可以给伴侣双方得到心灵的滋养,而这样的关系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双方用心经营与维系的。并不是一方的妥协迁就就能相安无事,并不是那个一直强势的人面对自己的爱人指手划脚时,她就好受,而是在双方妥协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彼此舒服的平衡点。远离这种可歌可泣的委屈求全的关系,谁的心中都充塞着委屈,母亲觉得下嫁给父亲委屈,父亲常年忍受着母亲的抱怨与不满更加委屈,这其中任何一个人做出改变可能都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陪伴是一种心瘾,在一起不开心甚至是折磨,但又没有勇气分开。
人生很短暂,有一个温暖的人陪伴终老是幸福的,可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长情的告白。对找不到一个人陪伴我们度过余生会心生恐惧,可是,没有爱的基础,即便坚持到风烛残年,也不会柳暗花明,所以,有时及时止损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任丽 ,心理专栏作者,一位知性的心理咨询师,一个马拉松跑者,在修行的路上,我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