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以严肃规矩著称,相对于西方人的浪漫热情来说显得十分保守。
然而在古人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乏有一些突破世俗的爱情故事,被传颂了几千年。
在那个婚姻和爱情被藏在屋子里不能拿出来见人的时代,那些爱情故事就像天空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星,让人心怀神往。
而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就是古人对天空中的星星进行研究,然后加以想象行成的情感故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可能之前的年代也有记载,只不过时间太久,资料遗失,后人很难考证了。
古人的世界科技并不发达,很难探寻地球以外的世界。
虽然他们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进入太空,但对星星的崇拜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
几千年前中国的农耕业和纺织业都在飞速地发展,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也脱离不开那些年的时代背景。
天上有两颗星,被当时的古人分别被命名为牵牛星和织女星,在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两侧,还分布着两颗较小的星星,仿佛是一家四口的模样。
充满崇拜与想象力的古人,坚信人死之后的灵魂会飞上天空化作星星,这四颗星也许就是哪个地方的一家人在天空中的样子,于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就开始有了雏形。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最早被记载的文献是《诗经小雅大东》,书中写道:“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织女星像分开两只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描述天体运行的史书《史记天官书》中写道:“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
文中提到的“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一颗大星,左右分别是两颗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叫天孙星,故事中织女是天帝孙女的说法也有了原型。
牛郎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被古人想象成了一对夫妻,为后期爱情故事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记载了一首很美的诗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丕所著《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汉代末年战乱频繁,很多年轻的男子都被迫走上战场,战死杀场的人比比皆是。即使最后能活着回来,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
战场上不能带妻携子,分离和思念在那些年变成常态。此时“牵牛星”和“织女星”已经被描述成了一对很久不见的夫妻,寄托了古人的相思之情。
而七夕节和牛郎织女故事的联系,也是古人对自然崇拜的产物。
古人崇拜数字“七”,天上最亮的北斗七星在那个时代成为人们指路与辨别方向的最好的标尺。
七夕节这一天,本来是有很多习俗。
据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后来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传说牛郎是个穷苦的放牛娃,养了一头会说人话老牛。
有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说,有七个仙女将要到池塘里洗澡,你偷偷把那件粉红色的衣服藏起来,然后你就会有媳妇了。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藏起了仙女的衣服,仙女因为找不到衣服无法回到天庭,于是便和牛郎留在人间生活。(按照现代人的理解,牛郎的做法不被认可,太歧视女性了)
牛郎耕田放牛,织女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然而就仙女在为牛郎生下两个孩子之后,被王母娘娘抓回了天庭。
老牛告诉牛郎用自己的皮披在他的身上,他就可以飞去天庭追媳妇去了。
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飞上天空,却被王母娘娘用一条银河阻挡了去路。
于是,牛郎和织女只能遥遥相望,每到七夕这一天有喜鹊飞上天空搭成鹊桥,两个人才能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