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步的时候听的是樊登老师的这本《关键对话》,就用我自己的理解帮大家解读一下吧。
首先,什么才算是关键对话?
书中概括了三点,包括:意见不同、情绪激烈以及事关重大。
乍一听,好想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关键对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随处可见的。
比如和伴侣争吵、和同事拌嘴、和销售人员划价以及让自己的孩子听话或者说服自己的父母。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那么,遇到上述问题时我们要怎么处理呢?
书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但是我会觉得理解上有点太过上纲上线,过于教科书了,我就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给大家讲讲吧~
首先,关键对话发生的场景一定是我们和他人的意见不同,我们试图去说服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去做时。
那么在进行沟通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这次对话的目的,然后让自己说的所有内容围绕这一个目的展开。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在那说了好半天,但是听的人完全抓不住说话人的重点,这样就容易让人没有耐心再继续听下去,更不要说按你的想法去做了。
就像我们接到的推销电话,抑或是街上遇到的推销员,一直给你背产品介绍,却不先说自己是谁,卖的是啥,那么更多情况下都是会被直接挂断和拒绝的。
所以好的开始对一次关键对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再比如很多单位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通常会进行很长时间,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被培训的人员在活动结束之后,除了通过微信商量出中午吃啥,其他啥都没听见。
这其实就和培训人员的说话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即便培训的内容对员工再有帮助,只要开始没有吸引到大家的关注,那么后面再说啥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在说话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说完之后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如果发生了我们还可以怎么调整就能做到避免不好情况的发生。
就像培训的人,首先要做的也许不是第一个知识点的讲述,而是先想办法把大家的目光吸引过来。比如先聊点大家都感兴趣的新闻,作为一个开场的序幕。当所有人都开始愿意听你说话的时候,再进行今天的培训,效果可能才会更好。
再来,说话之前的心态真的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说话的语气,进行时的氛围,以及最后的结果。
比如,我们在和别人对话之前,不要上来就给别人贴标签,认定对方一定是什么样的。因为当我们心里认定对方的态度时,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那么说出来的话也就变味了。
像我们想让孩子多看书,别一上来就觉得他肯定不看并且是诚心和自己作对,这样就会先让自己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那么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就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了。
所以保持以平静的状态开始一段对话也很重要,就像古人说的“怒时勿书,喜时勿物”。啥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愤怒的时候别给人写信,(因为那会儿还不能通过电话沟通哈);开心的时候别答应给别人东西。(万一有一天自己真的中了一百万,你说过要分给别人一半,分的时候心里得多难受,哈哈)。
再有就是随时观察对话时的氛围,当你已经发现气氛不对了,那么及时喊停,也未尝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紧张僵化的氛围下,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想象一下一个妈妈,一直在他的孩子或者老公面前碎碎念,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那么时间长了,大家在听的时候只会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又开始了,所以根本不会有人还会去在意她到底说的是啥。
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当时的氛围,如果已经令对方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了,那么就不要再继续下去了,因为接下来的对话也必将是情绪间的撕扯,而不是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好的对话,不是气势上的输赢、情绪间的对抗、更不是委屈下的妥协,是有明确目的并带着真诚和尊重地去沟通,然后达到想要的结果。
没有人喜欢被欺骗,被训斥,被指责,被抱怨,每个人都期待他人的理解包容尊重,所以想要赢得别人的认可,尊重和真诚的态度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最后的最后分享一句今天看到并且很喜欢的一句话“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查理.芒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