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成功者的光环太盛,我们很少听到失败者的声音。并且,人们总是更喜欢听成功的励志故事,它们总能让我们心潮澎湃,荷尔蒙上脑。但是,失败、教训等,对我们的创业、对我们的人生来说,可能更为重要。一个多月以来,读了十几本书,其中约一半都提到了教训的相关字眼,有的甚至是整本书都在讲失败和教训。
首先是《穷查理宝典》,穷查理宝典里面反复强调,要反向思考,也就是做投资时,不要思考我要做什么,更重要的要避开什么,不要做什么。因此,查理芒格一生中不断再总结自己的错误、教训,并且从别人那里学到教训,以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读完之后,我还真去知乎搜索了一下“教训”关键词,发现受益匪浅。当然,本文的题目,就是《穷查理宝典》中反复引用的一句话。
其次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其实是一本比较老的书,那时候的李笑来还没有炒比特币,知名度也没现在大。但是这本书写的挺不错。里面提到,人总是习惯性地遗忘痛苦。遗忘痛苦,或许让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幸福指数。但是,也会让人失去自制,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数次。我们常说“好了巴掌忘了疼”“记吃不记打”“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其实都是说这一件事。我们也常看到二进宫、三进宫的惯犯。我觉得不管是生活,还是投资,还是创业,都应该把最大的危险,自己和别人最惨痛的教训记下来,贴在家里或带在身边,每日三思,因为有些错误带来的伤害确实是我们承担不起的。这些教训可能包括跟风下赌注,可能包括怀有侥幸心理做某件事,可能包括闯红灯、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等。
再就是一本《教训:互联网创业必须避免的八大误区》,是写互联网创业失败的一本书。包括龚海燕的梯子网,爱日租,点点网,开心网,拉手网,等等。这本书写得很一般,更多地是罗列了一些事件,但并未对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或者说分析得出的结论都很牵强,让人摸不着头脑,让人根本没法从前人那里汲取教训。
还有一本是《X光下看腾讯》。2010年前后,是腾讯的多事之秋。当时腾讯的营收和市值都还不错,但是其口碑应该说不比今天的百度好到哪里去。先是《互联网周刊》封面文章《狗日的腾讯》问世,此时,腾讯的高管并没有反思,反而是把《互联网周刊》告到了南山法院,从此,坊间以“南山法院见”形容腾讯的强势。但是,随后的另一件事,却开始让腾讯反思自己,那就是腾讯与360的3Q大战。大战的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吴晓波的《腾讯传》和周鸿祎的《颠覆者》从各自的角度有详细记载,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最终是,QQ弹框,声称将不再与360兼容,在装有360的电脑上将无法运行。虽然这一做法确实让很多人卸载了360,但是腾讯的口碑迅速下降,全民一边倒式地声讨腾讯,并利用“我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进行造句。这让腾讯开始反思自己,于是请了包括罗振宇、吴晓波、姜奇平还有艾瑞 阮京文在内的N多知名人士对腾讯进行会诊,并且大胆地将这些不乏尖锐的批评结集出版,形成《X光下看腾讯》。可以说,这一系列会诊让腾讯真正地走向了开放,走向了看好了就投资别人而不是看好了就抄袭别人的正确道路。当然,在会诊中,腾讯还是保持了自己的理智,并没有被专家忽悠瘸了。比如,当时有几位专家认为微信没有什么价值,应该放弃,但是腾讯并没有听取。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危险的建议。
最后一本是吴晓波的《大败局1》。其实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案例,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都有,但是在本书中,作者摒弃了那些如履薄冰的企业常青树如万科和万向,而是选择了飞龙、三株、太阳神、亚细亚等在日头正盛之时轰然倒下的案例,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吴晓波的陈述手法和思考深度,比起《教训》一书来,老道很多。我们大致可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今天,爆发性增长的企业都是靠着铺天盖地的广告,其老总往往都是个市场营销的高手。而倒下,也往往是因为一把手在企业做大之后,依然过度依赖于市场,过于地让企业处于“战斗”状态而非“发展”状态,让企业处于“爆发”状态而非“平稳”状态。而且,这个时候,老总往往是个瘸腿,在财务管理、人力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或全都不足,而自己既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行重新学习,改变管理和经营思路,也不愿意找一个稳健风格的职业经理人。当然,最后往往还都有个导火索,直接导致了轰然倒塌。这些人无一例外地天生狂热,有灵感,甚至在市场方面是天才,让人多少联想到希特勒和拿破仑。或许,企业常青树,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成熟稳重。
尽管我们内心不愿意接受失败,也不喜欢看失败、教训相关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确实能让我们不断地反思、真正地成长,而不是看各种成功学那样只有满满的获得感,而没有真正的获得。当然,我也希望看到更多失败的案例,比如百度、当当网、人人网,尽管他们始终还在撑着,并没有承认自己失败。
最后以一句古诗,结束本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