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的吧。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写的一首羁旅诗。
那是他在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所写。诗的内容是通过客船夜泊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和忧愁。
而汪曾祺抓住了诗中的这“夜半钟声”写成了一篇小说叫《幽冥钟》。因为用于祈铸、感化、超度众生的佛事大钟一般就分为晨钟、晚钟、夜半钟,夜半钟又叫幽冥钟。
汪曾祺的《幽冥钟》是取材于他老家的承天寺夜半撞钟的真实素材而写成的小说。
因为是在夜半撞,所以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据说以前的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因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带去光明。
而幽冥钟最早是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我也找了一些资料。佛教辞书《翻译名义集》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南唐时候,上元县(今属南京市)有个人死后三天又复活了,他讲述了在阴间遇到先皇帝李昪被酷刑拷打的场面,先皇帝李昪对他说:“我当初听信宋齐丘( 南唐第一谋士,号称拂袖宰相)的话,把和州投降的一千余人错杀了,因此招来怨诉,到了阴间得到报应。李昪还说,只要听到寺庙的钟声,他在阴间受的苦就会暂时停止。你回去后,告诉我的儿子李璟,为我造一口大钟,要长时间敲打以减轻我的痛苦。如果他不信,我藏在南京瓦官寺佛像左膝中的玉天王像可以为证。”李璟果真找到一尊玉天王像,便遵守父亲的嘱咐,在南京清凉寺建造了一口大钟,上面携刻铭文:“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据说这个就是幽冥钟典故的由来。
而根据资料记载,在徐州博物馆乾隆行宫东侧有一口幽冥钟,钟高1.62米、底径1.23米,钟身横铸“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八个字,钟身竖铸“幽冥钟”三个字,铭文: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莎诃!幽冥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幽冥钟要敲一百零八下。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也有寺庙敲幽冥钟是专门为地狱中沉沦受苦的众生而敲的。特别是许多出家人和许多知识分子。
按常理说出家人是宣传佛法的人,知识分子是文化人,为什么会有许多被堕入永夜的地狱,受诸苦?
下地狱是业报。出家人受众生供养,如果不为众生行道说法,妄为出家,罪加一等,所以要下地狱。
而知识分子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并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应为众人师,为众人传知识开智慧,如果没有担当起正人心、兴太平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空来人间一遭,死后也会堕落地狱。
地狱是永夜无光的,而幽冥钟每敲一下,地狱才能亮一次光,钟声停歇的时候,光即消失。所以出家人要利用光亮起的一刹那看经,忏悔自己的业障;知识分子也要利用这有光的刹那读书读经,为自己没能好好启示一般人的智慧而忏悔。如此,才能有机会出离,回到人间赎罪。
而敲钟有光的时间是地狱众生唯一身心清凉,不感痛苦的时候。所以敲钟的法师要心怀慈悲,把钟敲得不疾不徐,前声刚断,后声随续,使那一百零八下的钟声,声声相续,这样,地狱众生才能有相对完整的一小段休息和学习的时间。
了解了这样的知识,我是恐惧的,同时又引起了自己的认真思考:我有幸成为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把知识和智能传播给大众,才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也是一种做人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