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双眉,张开嘴巴,喊着:喔槽。颤抖着双手,忍不住点了进去。
几分钟后,略带沉重,若有所思,恍然大悟,顺手,点了举报。
镜头变幻,从眼睛里不断拉进,终于看到,映射的一行小字:《3天涨粉50000+,原来他是这么做的》。
他成功了,成功的占领了你几分钟的时间,在短暂的时间里,一切显得那么索然无味。
意外,是吸引的不二法则,华丽的标题像是门口传出来的声音:大爷,进来玩啊。
进去之后,方桌一摆,一本厚厚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赫然在列。
如何吸引他人的注意?
不断的制造意外,让对方产生惊讶的感觉,激发他的“惊讶眉”。
什么是“惊讶眉”?
来,左边跟我一起挑眉毛,然后,右边,挑眉毛!
吸引这一步,似乎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标题用一些修辞手法:举例,对比,夸大等。
但是,如何才能维持他人的注意?
这才是一个创意产生黏性的关键。
破坏他人的预测机器,然后再将其修好。
通俗点来讲,就是你所吸引的背后,他人的内心已经形成了一个预测,他所认为的部分,是你需要破坏的。比如,悬疑电影中,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那个嫌疑人,这就是导演给观众制造的预测机器,可是等到答案揭露的那一刻,出乎意料,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登场了,然后是最喜爱的推理环节,柯南或者夏洛克告诉你,这一切的背后,潜在的合理之处,这就是修补预测机器的环节(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真正的凶手都不是主角)。
所以基本步骤是这样的:
1.确定传达的核心(这部分可以参考昨天的文章)
2.找出核心中违反直觉的部分(这就是吸引的第一步,令人震惊的标题等)
3.在重要而又可以违反直觉的层面上,大做文章,破坏听众的预测图式(让他们产生怀疑的感觉:怎么可能是这样?然后进来等着点举报)
4.一旦预测图式失效,就帮助他们修改图式(用内容帮助他们修改图式,也是最关键一步,让他们有一种woc的感觉)
四步完成,你就不仅仅是能够把人吸引进来,而是要达到,让他下次还想进来的冲动,这样持久的黏性就产生。
好奇心的“缺口理论”
关于如何找到违反直觉的部分,可以用好奇心缺口理论:当我们觉得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产生了。
你所传达的知识越多,缺口就越多。
但是知识过多,差距过大,比如你要跟一个初中生讲量子力学,缺口太大了,困难度增加,反而不会胖对方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你可以先点出一点,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然后再从这个已知的事情,慢慢吸引到他们到最终。
最后,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
从“我想传达什么信息”,变成“我希望听众提什么问题”。
希望最后的结果能是这样的,在看完你传达的东西以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不是定位成了一个骗子,一篇水文。毕竟,流量再大,可是雁过无痕,终究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