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常住在新疆的四川人,由于工作关系,疫情前经常去出差,同学同事请客吃过几次,总体印象很不好。
先说环境。号称做的是西北菜。除了门口结结实实摆的那几根没什么肉的大骨头以外,并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开在了各大商场里的兰州拉面馆。
再说服务。基本上给我的感觉是,在点菜和加菜的环节,服务员有无微不至的介绍和关怀。点完菜后,需要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时,等会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你反复呼叫的服务员,风风火火来的时候,指着稀稀拉拉的人群说,抱歉今天店里人多生意好。这倒跟我去过西北乡镇里,火爆的小餐厅感觉很像,多少让我找到了一些所谓西北的感觉。
再说说菜品。作为一个常住在新疆的人,本来就对其他地域的牛羊肉美食无感。牛羊肉的品质,口感以及做法,作为一个四川人我对食材的品质和菜品的口味,还是有些挑剔的。但还是被这家融合了西北和东北菜品的餐馆惊艳到了。再加上融入的西餐的贩卖方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21块钱的中式切片面包我倒是没怎么品尝过,单单作为一个食肉动物,我对他家的肉食每次都是呵呵的态度。说实话,西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但总体对烹饪牛羊肉是有一定基本水准要求的,如果是做到这个份上,我个人感觉是缺乏了对烹饪的牛羊最起码的尊重,也缺乏对食客的诚意。
也确实心疼同学那来之不易的5000块,所以当我不经意瞥见那盘需要仔细扒拉到肉的的酸菜粉条(肉)要79大洋后,我在加菜时也分明小心了许多,吃完了主菜,配料也不顾口味好不好了,反正感觉上的都是同学的血汗钱,不能不一扫而光。
最后再来说说对于品牌的感觉。年初时,这个馆子的老板出来发声,请求大众的支持和政府的补贴,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蹭热度的营销行为。但今年以来这个牌子的口碑一路急转直下,也多少说明了公众的良好认知。
客观地说,搞地方特色的餐馆,再高档,也多少是需要接地气的。川菜之所以在全国屹立不倒的原因,就是接地气,价格公道。如果营销显得饥饿感太强,菜价定的让人感觉比食客都饿,那似乎吃相就有些难看了。
作为一个商场内的升级兰州拉面馆,我觉得还是需要弄清楚自己的定位,没有米其林大厨,没有特级厨师,那么就请诚心诚意地做好你的快餐。我不相信就凭几根棒子骨摆在那里,弄出来一些漂亮的logo,喊一些口号,给孩子送点气球什么的,就能高级到让收入不足5000块的人滚粗的段位。
疫情以来,各地实体餐饮都不好干。餐馆二老板突然抛出了这副言论,似乎应该不是自断后路,而是又要炒作一番。这可能是资本运作下,最新的营销妙招吧。可在这大环境下,有实力嫌弃5000元以下月收入人群的企业,年初为啥又那样的窘迫和无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