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是古代哪个仙人提出的缪论“养儿防老”,这里的“儿”是真正意义上的“儿子”,其中不包含“女儿”。
延续下来的这个缪论,使得现代的好多人还是希望生一个儿子出来,仿佛没有儿子就代表自己是失败的一生,是不择不扣的不孝子。
然而,现在很多年轻夫妻,白天上班赚钱养家,孩子学费、生活费、房贷车贷、四位老人的赡养费。下班了还得照顾孩子,你说哪里有能力再去亲力亲为照顾一个失能老人?
之前看到的一个真实故事:昆明一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张爱华,独自一人住在一座即将拆迁的破败老楼里。小儿子每隔两天会过来一次,给她洗澡,并带来已经做好的两天的饭菜,放在冰箱里。
自从疫情爆发,大家出行受限,小儿子来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来了。家里没食物了,张爱华起初用开水把老茶叶泡开,嚼着果腹,吃到犯恶心。就这么强撑了好多天,她才等来了新鲜的食物——小儿子给她点的外卖。这外卖对于老人来说是救民稻草。
可是渐渐的,这根稻草也沉下去了。
两个儿子轮周给老母亲点外卖,一开始每天两份,慢慢地变成了一次送三四天的份量——因为儿子们发现这样可以节省配送费。但冰箱早坏了,到了夏天,这些每次大量涌来的外卖就会在家里变成发烂发臭的垃圾堆。
虽然后来疫情缓解了,两个儿子也都和母亲在同一个城市,因为已经尝过外卖的甜头,他们不再登门探望老母亲。
感冒发烧了,儿子外卖给她买来布洛芬。长褥疮?又是点外卖送来的消炎药膏。
老人就在这样的外卖垃圾堆里过了一年,几经崩溃。未来,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更多这样以“自己生活困难”、“难以抽空去照顾老人”、“还有自己家要养”为借口的窘迫家庭,借着越来越发达的外卖经济,让老人们吃着外卖等死。
所以,养儿防老这样的赌局,现在已经越来越没有赢面了。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不是孩子不愿意养你,而是养不起,有心无力。
我们作为中年的一代,一定要深谙这个“养儿并不能防老”的道理。趁现在腿脚还能动弹,还能自己做主,就赶紧为未来做好准备,提前给自己的晚年预留一份尊严。这个尊严,一是观念,二就是钱。
希望未来的年老的我们都能尽量做到“不给孩子添堵,也不给自己招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