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论语》十二章里,他多次提到,学习之后要认真复习,小时候读过的东西,长大后要在看看,经常复习可以知新,知新之后可以做老师。
因为当我们处于幼小的年纪时,并不知道《论语》讲的是什么,直到后来才慢慢理解,《论语》教会我们学习、做人、修身。当我们长大后,把这些人生感悟结合《论语》教给下一代,我们就成了老师。
孔子说:人家不理解我,但是我就不生气,这是一种修养,因为我所经历的事情远比对方要多,当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时,我能够想的开,而别人不能,对于对方的不理解我表示深深理解,我不能生气。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事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又说了,这个需要时间。
一个人十五岁左右才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坚持学习,三十岁左右会有所成就,四十岁之后他开始懂得这一生的事业所在,坚定不移的追求自己喜欢的,到了五十岁就意识到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定律,六十岁以后了解愈多,便愈能听进去不同人的意见和牢骚,七十岁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随心所欲。
所以,少年时听不进去的话,六十岁就觉得中听了,二十几岁迷惘的岁月等到五十岁就已经了然于心了。这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经典总结。
一个人如何安稳的度过这几十年的岁月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就是,我只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得到的东西,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就如同浮云一样,不会长久。
为了得到这些富贵,只有学习,而学习的方法有很多。
向优秀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这个人有无数缺点,但只要他有一个闪光点,都值得你学习;一个人光学习还不够,还要有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表现的是你的格局。
子夏是孔子的高徒,他又总结道:一个人既要广泛的学习,又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多向别人提问求教,多思考眼前的事,好事就会发生。
直到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才可以自己去解读《论语》的意思,只有从自身生活出发去解读,才能够让更多人感同身受。很多古书都经过校订,才能够与时代并行,所以在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