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锻炼的时间累积有638分钟,本想安排昨天轮空,让身体好好休息下。可是到了晚上,总感觉不锻炼不舒服,后来还是做了30多分钟的俯卧撑和一字马联系。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的情况来说,已经超出了“自律”,而是形成了“习惯”,但不知道有没有“上瘾”的程度。所以不存在什么“意志力”的问题。当有人表示很佩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好,因为这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有些人抽烟,有些人喝茶,有些人玩游戏等等,其中并没有“痛苦”的坚持的过程。
所以,我一直对“自律”两个字的滥用颇有微词。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自律”才能完成。与习惯不同,自律所表现的场景其实是在从一种行为模式转变到另一种行为模式期间,在“习惯”行为形成之前。
拿我的健身来说,先前我没有过任何运动,想都没想过,身体一直处于很“静态”,很“懒散”的状态。但要让运动成为每天的习惯,中间的转变就需要较强的“自律”这个意志力的参与。这需要消耗蛮大的“能量”,也因为和旧习之间的拉锯,带来情感上的“痛苦”。但是,过了一个多月后,旧习慢慢的被新的行为所取代,后续就不需要“自律”这个意志力的参与,成了身体和思维“潜意识”行为的一部分。
与“自律”相比,“习惯”可以节省很多的能量(精力),是人精力分配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仪式呢,有助于“自律”的成功,加快“习惯”的养成。通常,仪式会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通过这两种“固定”,起到一种提醒的作用,像是一种自动的信号,告诉身体(潜意识)该作某件事情了。不仅如此,通过仪式的参与,建立“仪式感”,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了“习惯”行为的“意义”。从而得到更多的“精力(能量)上的支持。
没有“仪式”的参与,也能透过“自律”形成“习惯”。但是缺乏与“意义”的联系,在获得“精力”的支持上,相对会少很多。换句话说,“意义”是动力的源泉,借助“仪式”,意义所赋予的动力,更快的提供给“自律”,因此行为的转变也更为轻松,习惯的养成也更快,最终新的行为模式的获得也更牢固。
自律不仅仅是和“习惯”的获得相联系。也有很多场景下需要“自律”的参与,比如那些有多种选择,甚至有些诱惑的情况下,自律能够给自己带来正确的选择,而不会堕入懊恼或者后悔中。从这个方面说,自律是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是服从于更高的“自我”的需求。
--
小结
自律是针对短期的、当下的状况的一种选择行为;习惯则是长期的行为模式;从一种习惯到另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内,多次的、连续的”自律“的参与;仪式和仪式感的获得,能够将习惯获得,自律所需的能量(精力)消耗减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