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先后去了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想当年,一个是户列珠玑,市盈罗绮,千门万户竞豪奢的繁华街巷。一个是庭院深深,帘幕重重的深宅老院。讲述着晋商筚路蓝缕的沧桑岁月,印证着这个组群的兴盛与倾覆。
而如今,大街小巷,看似繁华依旧,销售的东西亦是严重同质化的,我在家门口都能买到的商品。即便这样,小商小铺门前仍然围着很多人,好似执着于眼前这种肤浅的快乐。老板们似乎也厌倦了这种一眼见底的人生,少了许多吆喝,游客进门,他们疲惫的盯着,大多数看一眼都走了,他们也愈发懒得上前推销产品,也就极个别的,留下买点个位数的零碎,所以,他们所负责的,就是倦倦的掏出二维码让顾客扫扫。这下便是连找零钱的环节也给省了。当年日升昌票号的创始人故居早已门可罗雀,我们进去观摩许久,却鲜少见其他人来访。果然大家都向往热闹的街巷,而非诉说着陈年旧事的老宅。
想来无趣,随便进了一家装修还算体面的饭馆吃了午饭。跟妈妈转完了所有精华景点,便随性的走,要看看平遥有多庞大,要摆脱不属于那个年代的喧闹。或许在山重水复之时总会有另类风光吧,东城墙角,那一片人迹罕至的街巷,建筑不似之前看到的那般光鲜,门梁似乎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蓝蓝绿绿的漆早已斑驳,棱角处的蜘蛛网也结了好几层,裹着地面上陈旧的泥土,像是安息许久了。午后的时光最是懒怠,当懒怠的人遇上懒怠的景,是瞬间恢复了精力,开始拍着,看着,看着,拍着,不放过一砖一瓦,像是用力的勾勒古城的轮廓,一点一点,将破碎的拼图,粘合在一起。想想明天要去的乔家大院,那首歌谣开始回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至于乔家大院,也无非是这样,值得夸奖的是,相较于平遥古城,它还是少了很多商业化气息,基本保留明清建筑原貌。把小商铺安排在出口路上的两侧。
许是电视剧情结在,不少人慕名而去,当然,导游也是遍地开花。他们领着游客,匆匆转了一个又一个院落,讲解着,更准确来说是背诵着他们熟稔的台词。比如这里长多少宽多少高多少,然后是在哪个皇帝几年由某某搞起来的。这个物品雕刻的是什么,那个东西又叫什么名字来着。游客呢,目光飘忽,见什么拍什么,或是带小孩的,全程都在都小孩玩。带老人的,还要抱怨走的太快,天气太热,一通发火……我想问问那些游客,听进去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单纯追求肤浅的热闹还是深究门道?或者简单回答一下乔家大院兴衰的时代背景?如果答不上来了,那请问你到此一游还有何意义?无非就是标榜自己,觉得自己有知识,有文化!可笑!别来这里消磨时光啊,我看还是游山玩水更适合你!可能情绪激动,但真的是我当时的切身感受罢了。
我们都是匆匆看客,来自全国各地,却甚少有人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生活在这片称之为家乡的土地上。可悲这些地方旧日的躯壳依旧在,其中的内涵已然消弭。可叹乔家数代商人,万贯家财,却逃不过时代的安排,终归没落。如今更不知后代在何处。可怜原本只属于乔氏一族的老宅,大门被敞开,迎接一群芸芸众生的光顾。喧嚣热闹背后,是“百年孤独”。
老宅的灵魂呵,你大抵离去了吧。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你了,因为懂你的人早就不在。
什么荣华富贵,能睡的只有张床,能坐的只有一个板凳,谁还比谁优越吗,临了了,还不是空手归天?波澜壮阔的家族,而今更想一种笑话。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