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事情乱糟糟,喝着普洱,想到一句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早已耳熟能详。却鲜少有人知道它上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听起来很是心酸。穿着粗衣麻布过着清苦的日子。但自古,穷文富武。即便生活清苦,更能体现一个文人铿锵的意志和高洁的品格。这也是为什么,诗歌词赋,总有青竹,雪梅,寒松等作拟喻。
竹子青翠笔直,自强不息,不作媚世之态,梅花在寒冷彻骨的风雪之中,仍然能够盛开。如同松树,傲骨迎风,挺霜而立。文人墨客,最注重自身修养和个人品行道德。
为何要读书?年少时,书读得少,遇见社会一些片面黑暗,便觉得读书无用。年龄越往上走,越自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不是无用,而是读太少有用的书了。
为何要读书?读历史使人明智,读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书海翰林,蕴藏了数不尽的珍宝。懂得的人,惜之,爱之,学之。
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一阵扑鼻香?于是,就算只能穿着粗布麻衣,品着粗茶淡饭,也要刻苦求学,和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一样参加科举。即便囊中羞涩没钱置办“看花”的马,也是会在赶路的时候,眼花缭乱之中看着女子择婿的车子,等到春风得意高中的时候,依旧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金榜题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正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和董传留别》。
苏轼鼓舞着友人考试,也类似今天我们鼓舞他人,你可以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你是最棒的!
由诗句,再进一步延伸阅读。
为何要读书?为何要刻苦读书?无数莘莘学子,在寒冬酷暑之中,孜孜不倦。似海绵,求知若渴。有人说,书读得再好,不如后台硬背景好,书读得再好,不如锦衣玉食,眼前富贵。脱离象牙塔,步入社会,学科更多,事情更杂,涉足的范围更宽广。进而,能够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
事物总有两面性,已经拥有富足而不需读书的人,也有。条件优渥又比你更优秀刻苦学习的人也很多。我愈加发现,身处俗人俗世的乐趣。那就是像你眺望湖面,山水,天空,所有映像皆有倒影。湖面就像大自然的一面镜子,虚虚实实。退回来,我们的心灵,也正如同大自然的湖泊,人情世故,万物万象,也全部尽收眼底。那,到底什么是正面,什么是反面?就没有大自然那么直观了。于是乎,喧闹,宁静。又凑合到了一起。就形成了每个人的一生。
求知,正是因为迷惑不解,求知,亦是因为看不清自己内心的两面。
回首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做过的事情。一 一仿佛昨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亦如我自己,也常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更多时候,我渴求智者,长者,同行师友能够指点一二。愿意不惜得罪你而直言快语的人,更属心诚难得。看《大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司马懿说,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只有朋友和师长。
修人先修己,修己先修心。任何艰难困苦,磨炼的既是人的意志,也是人心的成长。
当遇到一些事情时候,友人都会劝我不要往心里去,微微一笑,气愤时,人皆有七情六欲,难以克制忍受。但过后,却会冷静下来思考,是不是换另外一种方式处理会更好?是不是自己哪里还做得不足?自己错在哪里?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说的,正是,要时常检查自己,检讨自己。温故而知新,也因常读书,于是,学习宽人严己。学习克制自己的暴脾气,静心修心。磨炼自己的心性。
记得别人对待自己好的一面,时常记住美好,知足常乐。选择淡忘和宽容那些不好的人与事。放宽胸怀,不满现状,积极进取。人生匆匆几十载,遇见的,都是缘份。良缘孽缘,又何必太执着。
后来,再到新环境中,我又学习了,要保持有谦卑的学习态度,常怀有空杯的心态。因知:山山有灵度,处处有贤人。
我特别喜欢三毛说的这段话: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到了待人处事的道理并能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能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吗?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词。理论知识都懂得了,熟练了。那么就要实践到生活中,工作中去。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益于事业家庭的人。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为何要读书?总结以上段落,书能带给你什么?书育人道理,能让你在正面,反面的映像里,寻找内心中最真实的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盲从,择优遴选,不随意将就。
读书,能让你注重个人修养,遵守道德,端正言行举止。
读书,能让你刻苦耐劳,明白凡事得之不易。必须先付出,后才有所得。
读书,能让你明事理,辩是非。
读书,能让你自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读书,能让你心平气和,修行养性。
读书,能让你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
活到老,学到老。书,无止境。学,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