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很小很小,不知有世界的时候,书是一扇窗。
那时,我听书里的故事,就像花盆里的小芽,俯在窗下沐浴阳光。
从妈妈那里听来《灰姑娘》的故事,也觉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格外美好,但更牢牢地记住了做人要心地善良、不能说谎。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嫉妒得恶毒,常常欺负灰姑娘,又说了谎,最后才与王子失之交臂,双脚还受了伤。
初中的时候,读了《复活》,那时的我,不懂玛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悲哀与痛苦,也不懂那种腐朽时代侵蚀人心的可怕之处。那时只觉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姑妈家和玛斯洛娃相识的那个假期真美好,年少慕艾的简单纯洁让少女时代的我心生温暖。
玛斯洛娃在被聂赫留朵夫引诱的那刻起,人生轨迹走向另一个方向。而且她怀孕后,开始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我那时不懂,她这种对自己的失控会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只隐隐觉得这种力量有些可怕。也正因怀着这一点点不知名的敬畏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抵御了一些诱惑,健康的长大。
再长大一点,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很可惜把心暂托给方鸿渐、嫁给写糟诗的曹元朗后,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苏文纨,却不知为何。
正巧,没过多久看了冰心的书,那时才明白,自己为何替苏文纨可惜:墙角的花,孤芳自赏时,世界就小了。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24岁的苏轼在为友人董传写下这首《和董传留别》时,大抵没想过,自己日后会有那样跌宕起伏的一生吧。
不过,旷达的心性大抵早已铸成。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苏轼自己的写照吧,举世无双的才华让他即便是落魄到尘埃,也气质卓然,闪闪发光。
饱读诗书的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但不同时期的苏轼在人生路上的风光与坎坷中,却有一种同质的旷达。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何等洒脱的性情,多么开阔的胸怀。这时他37岁,任杭州通判,仕途尚且平坦。
43岁,乌台诗案到来,大祸临头。好在宋神宗留有一丝爱惜人才的心,举棋不定后将苏轼贬到黄州,一个“真在井底”的地界。
若是我,真不知是不是还能守住心底的豁达,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苏轼在经历这样大劫后的第三年,却做出了旷达潇洒,意境悠远的“前赤壁赋”,还能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感谢阅读,是读书让我结识这个“饮酒乐甚,扣弦而歌”的苏轼,是读书让我知道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曾有过一个如此珍视“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苏东坡。
哪怕只是管中窥豹,哪怕只了解苏轼的一首词,一句诗,也是我之幸运。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我之所以对书百般流连,是因为阅读让我仿佛能嗅到那些消散在沧桑变幻中的历史硝烟,阅读能让我离写书的那些作者智者近一些。
在书中,我可以看到奇幻瑰丽的远古神话现于眼前,我在这遥远神秘的故事里结识了万民景仰的颛顼帝与舜帝重华,还结识了骁勇善战的蚩尤和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
在书中,我可以透过朦朦的历史尘烟,去探寻功成身退的范蠡和代替万千斧钺刀枪的绝世美人西施间发生过的动人故事,再透过这惆怅的故事,去思索故事背后的警世箴言。
在书中,我才可以知道,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那样不凡的军事家,写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这样智慧又经久不衰、富有变化的兵法妙计。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觉得,前人留给我的字字珠玑已在我心里埋下了粒粒朴实的种子,它迟早会破土而出,生根发芽。
民国年间湖北著名儒医熊伯伊先生曾写道: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
春天过了,夏天也过了。秋天正急匆匆的跑着,我该再看一些新书了。
我听过很多道理,看过很多书,也许,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然而,我也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的含义。我还是想继续求索在万千著书人的字里行间,带着些些点点疑问与感叹,于碌碌的生活中事必躬行。
我好喜欢读书给我的那种温和又美好的力量和改变,你知道那感觉吗?
那感觉,就好似细雨随风潜入夜,就像明月海上初升。
注:
平凡收容所所有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