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在前面加个“普通人”,因为普通人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那些家里有矿、房屋拆迁、有钱富二代等毕竟为少数人,不在讨论范围。
由于受肺炎影响,除了个别院校已公布外,大多数省份将在明日起开始公布初试成绩。近年来,考研人数逐渐递增,2020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40多万。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同学参加了考研。初试成绩的公布,将成为学生族的头等大事。
考研热的背后,其实就是工作难找,毕竟真正喜学习爱科研的人也是少数。有时候并不是我们选择考研,而是我们无路可选!
考研热的背后,学历—其实就是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差距!考研人数的增加,也意味着当代人对知识的追求,对社会地位的肯定,意味着审美以及素质的提高。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历其实就是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差距,这里不是鼓吹唯学历论。但学历已客观的成为筛选人们最便捷最具效率的办法。大城市公务员有限研究生报考,大型国企有限本科,限英语四级等。毕竟一个都不能静下心坐不住的人,又怎能踏实的干好一份工作?
中国人口众多,但想筛选也不难,用学历设几个门槛,分分钟刷掉一堆。中国适龄大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六入了学,按八百万大学生计算,有四千万之多未读本科。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因为我们人太多,地太广,他们分布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崇山峻岭,千家万户之中。
高考无异于一道巨大的分水岭。没有跨过这根独木桥的人,多半要从事体力劳动。而跨过去的,有了过着体面生活,领着高额薪金的可能。高考这么重要,为何还有那么多没读到本科的人?
没读本科的人大多分布在中国广袤落后的农村,笔者在985级的211看到的是百分之八十的独生子女,百分之八十大城市子女……
所以,城乡差距的体现,不仅仅在经济上……
农村为什么出的大学生少?有风气不好、贫困、农村缺乏氛围等原因。依笔者看来,有个回馈机制的问题,为根本原因。
农村风气不好,没有学习氛围,提倡学习的人少,农村孩子入大学也难以得到赞美、奖赏、羡慕等正反馈。反倒是一些早早辍学打工,一家人几年不到,房屋敞亮,车子漂亮,令人羡慕不已。在物质匮乏的广大农村,知识、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必不会成为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一个孩子能不能读到大学,最重要的一方面,和父母对此的态度关系重大。毕竟没有了父母的支持,再高的理想,再丰满的未来,也终将落为一地碎片……
父母支不支持,有个正反馈的概念。有人说农村信息闭塞,见识短,看不到读书的好处。其实这些都是表层原因。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根本在于父母能从你那里得到什么。试想如若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省了高中和大学的七年时间,这七年,你和你的父母,靠打工,几十万也攒下了。而如果继续读书,少了你的收入,父母还要倒贴一些给你,父母得到的自然少。甚之因为你读了书,高不成低不就,回不来农村,又难以立足城市,父母还要倒贴一笔买房的钱给你……而辍学没读的,住农村家里就好,不会有什么问题。
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结婚生子,直到稳定,再到能补充家里。一个农村大学生,可能需要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有十七年的时间,其中前七年父母倒贴给你,后十年你自己挣。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父母这十七年都没从你那儿得到什么好处,但年岁已增,青丝已白。而人生又有几个七年,几个十年……
算清楚这笔账,你还能责怪父母为何不支持读书,为何任由你辍学打工了么。在物质匮乏的农村,大多数选择都是短视的、现实的。
但即便如此,有人仍然负重前行,助你走远;而有人叫你停下,慢缓度日。不同的是,前者打破轮回,不再面临父辈如今面临的窘境,而后者穿越轮回隧道,再次重复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