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古商城”七十年来的守护者
被中国著名文物考古专家罗哲文老先生誉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的洪江古商城,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而不倒,终于给后人留下了旅游大开发的宝贵财富,是一件值得非常庆幸的事情。
古商城的主体或者核心便是窨子屋,除此之外就是店铺、码头、幽幽青石路什么的。几百年间能够完整遗留下来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要知道,现代的楼房等有许多只几十年便灰飞烟灭了。那么,是谁守护或者保护了这珍贵的“国宝”呢?
解放前,窨子屋当然是巨商豪贾世代居住其中,“公共设施”则大概是由各家会馆、后来的商会负责组织人员对进行清扫维护。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是谁在守护?当然不可能是巨贾商会了。随着1949年10月4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9军116师扫清驻洪国民党军队余部,一代洪商便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是政府?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地方政府已经将古商城的窨子屋等所有资本家的财产收归国有,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巨商刘松修的商宅仍为私人所有,因为抗美援朝时期他筹资4亿元为国家捐献了飞机。政府接管了,当然由政府守护。但我却认为,具体守护者不是政府,政府只是管理者,真正的守护者是老百姓。
没错,七十年来,日夜守护古商城让其留存至今的,是数万名洪江普通老百姓!
洪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古商城的几百座窨子屋就作为公房出租给了老百姓居住,公共部分和公用设施则由管理区(后来的居委会)组织人员维护。一座窨子屋要住好几家人,多的十来户。当时,窨子屋在洪江算是比较好的住处了,冬暖夏凉,不惧风雨,当然也有缺点,就是潮气散去较慢。
洪江的窨子屋特色显著,不同于任何地方,属全国唯一。放眼望去,高墙挨高墙,屋檐连屋檐,皆沿青石板街而立。外有徽派建筑特点,内有江南民居风味,整个看上去大气霸道。外围均是老青砖砌成的高大的封火墙,里面则是木制的楼层房间,一般是两进两层,也有两进三层、三进三层的。入得两扇厚重大门,天井便在眼前,几缕阳光从天窗直射而下,落在大块的石板上,给所有房间带来了光明。
洪江的老百姓就这样在窨子屋里面居住了一代又一代,老的作古,新的继续,至少住了三代 人。有的一家人,从祖父辈到父辈到自己,再到儿女,都没有离开所居的窨子屋。但他们前五十年并不知道窨子屋等是国家文物,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国宝”之地,因为当时的古商城还没有文物、旅游的概念,他们只是将窨子屋当成自己的家。
数十年来,洪江老百姓为守护古商城,至少做了四件事。
一是日常清扫维护,包括自家和大街小巷。洪江老百姓讲卫生爱整洁,平常大部分人的家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街道也有人天天清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了经常的清扫,才使得居住的窨子屋矗立到如今。
二是防盗防破坏。居住在窨子屋的各家,一般都比较和睦友爱,就象一家人一样。一座窨子屋的几家,灶台都在一处共用,谁家缺了点葱蒜酱醋什么的,只管拿邻家的就是了。谁家要出门,只要跟邻家说声就是了,门都不用锁。家里有哪些亲朋好友,各家都知道看到。本来偷盗之风本不盛,偶有小贼,面对和睦防范的邻里,也不敢冒然下手,何况还有狗眼睛盯着呢。
三是防火排水。火水无情,当然,防火是古商城的头等大事。早前因各户没有自来水,万一出事只能靠太平缸、救火车(消防车),为此日常的宣传检查都抓得很紧。当时的宣传工具就是土喇叭。每天晚上,大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手拿土喇叭,沿街喊着,挨家入户叫着:“各家各户小心火烛,人离火灭;关好门窗,防盗防扒;来人来客,及时报告……”我和我的兄妹,小时候就经常喊土喇叭。到别人家里,喊完了,还不时说一声“奶奶,火箱的火要罩好喔”之后才离去。近些年,土喇叭换成了电喇叭。喊土喇叭有钱吗?嘿嘿,没钱,纯粹的义务。有这样的全民防火意识和行动,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火灾的发生。排水的情况比较少,因为古商城的排水系统堪称国内一绝,不是大量的洪水倒灌,特大暴雨,通常不会水浸水淹。但也有几次,如1976年、1996年等沅江巫水河的特大洪水,就倒灌进众多窨子屋,全城居民趁着退水就日夜将卫生打扫干净了。
四是督促配合政府部门管护。如窨子屋哪里损坏了危险了,就一次两次地叫有关部门人员来检修。政府要求做的防范工作,大家都认真配合着做,如安装消防管道,全部改换电路线路等。特别是旅游业开发以来,这种配合防范的事情就不断增多了。
但让人唏嘘遗憾的是,年代的久远,政府的城市拆改,管护费用的不足,不小心的疏漏,使洪江古商城现在面目大改,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三,已不再具往昔风貌。正如专家们考察后所说,古商城弥足珍贵,但损毁严重,修复难度极大。
城市拆改损毁大部分。上个世纪,洪江的城市规划基本没有将古商城的保护列入进去,因而在城市建设中,旧城改造中,新增和扩宽道路中,损毁了大量的古建筑、古街道。如巫水河两岸等。当然,人难有先见之明,这不是追错,只是遗憾。
多次失火烧毁数座窨子屋、古民居和街巷。百密一疏,尽管有长期严格的防火措施,也难阻止火灾事故的发生。我从小到大所记得的先后就有八起。有一起是因小孩在别人家床底下点火玩烧毁了新街一条街;有一起是因晚上失火烧毁了德国人修的“爱怜医院”,并造成多人死亡;有一起是烤腊肉烧毁了青山界一条街,还有几起是烧毁了数座窨子屋。
缺钱维护使得窨子屋破烂不堪。政府缺钱,老百姓更缺钱。几百年的窨子屋,到了二十一世纪前后已是风烛残年,没有大量的维护投入是不行的。但政府财政年年紧张,拿不出多少钱维修,收的租金打汤都不够。老百姓钱袋也是空的。在洪江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改革的阵痛中,成千上万的工人下岗失业;1996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让几万人受害;洪黔合并导致的震惊中外的“洪江事件”严重影响了洪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几项因素加在一起,使洪江城市居民陷入了贫困境地。古商城的窨子屋,居住的都是平民百姓,他们在社会变迁中,多数生活都很艰难。当时全城区的贫困人口,有70%集中在古商城区域,以至于成为城市扶贫帮困的重点。政府缺钱,百姓缺钱,窨子屋的维护捉襟见肘。全区危房摸底调查时,发现危房中大部分和最严重的就是窨子屋。真个是“破破烂烂是国宝”。
现在值得欣慰的是,旅游业的大开发,为保护守住古商城仅存的部分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动力。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商城有了专门的文保经费进行常年修缮维护,有了投资开发者的管理维护。洪江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湖南也率先脱离了贫困,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展望未来,当是信心满满。但我认为,今后在古商城的利用上,一定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决不能借开发将古商城搞成“四不象”,更不能让原物原景俱失。今后,惟有立法保护,修旧如旧,留存古商城的原面目、原结构、原材料,才是对历史文物负责任的表现,才能让洪江古商城的金字招牌不褪色,也才能不负先人,不愧对子孙。
最后说几句高大上的话。历史财富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守护的。在广泛宣传、啧啧称道洪商巨贾的时候,不要忘了几百年来一砖一木、一沙一石筑起古商城的万千平民百姓,毕竟古商城是他们用汗水、血泪甚至生命筑成的;在歌颂官员、投资商人开发古商城旅游产业的时候,不要忘了洪江老百姓七十年来守护古商城的重大贡献。洪江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必须让老百姓参与其中并共享红利。
作于2021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