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所舒适的房子,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位不错的伴侣,一个可爱的孩子......曾经一度,我以为这几乎是必然的,然而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我迷惑了:这是对的吗?
如果以此为目标,却发现:有了房子,还想要更大更漂亮的;从来没对工作和收入满意过,所以不断地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
"追求"本身并没有错,按理说,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应该感到高兴和充实才对,为什么,心里反而充满了更多莫名的恐慌和担忧呢?
我曾有过快乐的时光。曾享受过在田地里摘黄瓜的乐趣,和小伙伴们爬上树摘桑葚的乐趣,带着小弟弟小妹妹采摘荷叶的乐趣,那个时候,我是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许是家境所致,许是我天生敏感,长大后的我,很少再能体会到这种全然的放松和快意。小小年纪就开始有了许多的担忧,许多的压力,总想要去改变家境,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
在物欲和名利的路上,怀揣执念走了很久,直到某一天猛然惊觉:
人这一生,得不到时,痛苦;得到后,时刻担心失去;失去后,比得不到更痛苦。很多人,一生恐怕都是在这种“得不到”“怕失去”“已失去”中苦苦挣扎,全然没有体味过灵魂的安宁吧。
我又何尝不是?曾经以为应该追求的东西,不断追求,却发现精神一刻都不曾安宁过,不是活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就是活在对未来的恐慌中,唯独没有办法好好活在当下。
因为不甘心,所以不惜用力过猛;因为不满足,所以时常渴望得到;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半夜惊醒——我在担心什么?我以为的“得到”真的是“得到”吗?我害怕的“失去”真的会“失去”吗?
带着这些困惑,我向哲学,向历史,向佛学寻找答案。短短数日,沉浸其中,忽然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以名利和享受为生活目标,注定是走向一条不归路。
当我读到《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时,一次次被震撼:
“德性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要使自己专注于这样的思想:即当你在思考时,别人问你想什么,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成为这样的人。”
感触一:德性,与外人无关。放眼社会,太多打着“慈善”“公益”的旗号谋取名利的新闻,而在马可.奥勒留看来,德性跟外界没有任何关系,你只管修炼自己的德性,保持自己动机纯正,行为高贵,如此便是修炼了自己。倘若还想着利用德性获取名利,那便是违背了修炼的本心。佛说,修佛之人,让自己修得越来越平凡,便是修对了,若是让自己修得越来越不凡,那一定是修错了佛法。
感触二:怎么想,就怎么说--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我只见过年幼的孩子如此这般爽快坦然。稍大一些,我们就诸多思量,很难做到想什么说什么的境地。一则:心里所想,不见得都是光明,不乏各种阴暗邪恶;二则:即便并无阴暗,也有万般思量:这话能直接说吗?会不会得罪人?说了对方会不会看轻我?如此顾虑重重,一句话便在肚子里百转千回,待说出来时,早已不复当初的本意。
感触三:行动,胜过一切道理。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由你口中说出来的,而是你的行为带出来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无需多说,行为便是最好的鉴证。大道至简,人生的道理就那么几点,你去做了,便有收获,不去做,便会生出这样的疑惑: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听,不过是让人产生一种“我懂了”的错觉,真正的道理,哪一条不是前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而后总结的呢。
“一个人是可以住在一个不需要卫兵,华衣美食,火把和雕像等东西的宫殿里的,而且一个人有力量过一种私心所好的生活,同时并不因此而思想下贱,行为懈怠,而仍能以和统治者相称的身份来做那些为了公众利益必须要做的事情。”
感触一:极简。当我们不断地往欲望的篮子里增加物品的时候,我们几乎忘了,这些东西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拥有的物品越多,我们要花越多的时间精力去打理,忙碌疲惫之下,我们无心思考,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面临选择时,我们想到的永远是“得到”,少有人愿意“舍弃”,得到一样东西,便意味着失去另一样,可惜,缺乏智慧的人只见到眼前的“得”,见不到隐性的“失”。
感触二:修炼。在生活中时常听到有人抱怨——“要是我不用工作就好了”“要是我实现财务自由就好了”,实现之后呢?“想吃就吃,想睡就睡,过自由自在的日子”,这种“自由在在”,恐怕应该叫“随心所欲”。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大概我们心里想的还是“享受”“享乐”吧——很多人以此为生活目标。作为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作为统治者,马可.奥勒留应该是最有权力去“享受”的人,然而,他把这一切当成一场修炼。能享受,但不去享受;没有人要求他,但他自己要求自己;不仅要求自己,还力求自己保持高贵的思想,积极的行动,为公众谋取利益。这是怎样一种境界!
感触三:反观自己。我何尝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尽管在别人看来,不乏有“努力”的痕迹,但是“努力”不是目的,一旦结果达成,很容易就陷入享乐主义的漩涡。看似在继续“努力”,不过是在追逐更多的名与利罢了。可见,倘若不能看清人生的本质,不能看淡名与利,不能看破生与死,人就会一直受困于俗世之苦。倘若,把“努力”变成“修炼”——对自我的修炼,不用在意外界的看法,也无需对谁有所交待,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本心,竭尽所能去行动,或许就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