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觉得那个女主角好好看,属于,不管怎样都养眼的类型。却也没有刻意的去找她是谁。昨晚,看了晚秋,觉得有点眼熟,特意看了下主角名字,原来是汤唯。
于是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喜欢她带给我的感觉,很淡却让人无法忽视。笑或者不笑,说话或者不说话,都自成风景。今天搜了她的全部电影,看完了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机缘巧合下又看了黄金时代的纪录片。加上自己两三年前看了萧红传,整个给我的感触就很深动,立体。
这是一部讲述萧红先生的电影。从出生到离世。和其它传记电影不同,它以穿插演员对镜头的旁白和萧红自述的方法来让观众更加清晰理智的看待一系列事件,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很不错。
萧红只活了31年,辗转7座城市,有个四个男人,两个孩子,一个送了人,一个生死成谜。因为萧红自身对情感等描述很少,对孩子的描述只有一篇弃儿。现在的我们只能从那些朋友的文章中揣度一些事情,而事实真相,终将湮灭在历史洪流中。
是不是每个有才华的女作家,都有一颗敏感,细腻,独立,不甘的心。思想不会和时代同流,都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深邃的眼睛看待世间万物。萧红如是,张爱玲亦如是。
童年的生活虽有不如意但到底是有欢乐的,不然,不会在知道生命不多的情况下写下呼兰河传。后来逃婚,和表哥去哈尔滨,复又返回,被软禁六个月,又逃出,和之前家里给她定未婚夫在东兴顺旅馆住了六个月,欠下400巨资后,那男的走了,萧红被关进旅馆,那时已经怀孕,后遇萧军,走进文坛,遇鲁迅,出版生死场,于萧军永久的分开后,和端木蕻良走到一起,那时,怀着萧军的孩子,后身体每况日下,加上社会动荡,庸医误诊,死于医院,享年31岁。
虽只有短短31年,但她的经历真的是让人很是震惊。战乱,饥饿,漂泊,爱情,有人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的黄金时代,也是那群人的黄金时代。若是没有战乱,饥饿,漂泊,爱情,说不定她就写不出那些名作。可是,我看着却感到很心酸。
她向来要求就不高,只想读书,有饭吃,不用为钱担心,能有个地方安心写作。可动荡的社会怎么可能满足她这个愿望呢?在那时,人能活着就是天赐了。
萧红身体一直不好,可能她自己也知道命不长已。端木后来回忆到,初见萧红时,就给人一种不长寿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在那个时代,本来物质条件就极其匮乏,在她逃出家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被困旅馆的时候写到:去年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候,今年的五月,我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苦涩。后遇萧军,在最初的日子里,同样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后日子转好,不会挨饿了。感情又出现裂缝,萧军一直是不承认萧红的文章写的比他好的,但事实确实是萧红的更胜一筹。所以矛盾难免产生。加上萧军生性豪迈,压根就不会注意到萧红的情绪。萧红的苦闷无人懂,长久下去,自会抑郁成疾。那个时代铸就了萧红,也毁了萧红。
身为女性,更容易站在萧红的角度看问题,这确实有偏颇。加上萧红的一生确实太短,很多事情她都没有写出来,具体详情我们后人无从得知。只能从友人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一些模糊的事情,但人各有不同,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故,不能作为事实。但也许正是因为留下了这些谜团,萧红才更加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她曾说:我在想,我不知道我死后,我的文章还有没有人看,但我却知道,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我想说,您的文章远比您的绯闻更加吸引人,不管别人如何,我一定会看您的文章的。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没有战乱,饥饿,漂泊。您能安静写作,不用为金钱发愁,那是您的黄金时代,不是在笼子里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