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他人。
如果没有生命的活力,我们不能身心合一地来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场景一:
前一天晚上,孩子他爸爸20:20到家,比起他往常的下班时间,算是比较早的。
小朋友很兴奋,对他而言,和爸爸一起玩,胜过遇上节日庆典。
他喜欢以一种“疯狂”的互动方式和爸爸在一起。我也喜欢看他们“打闹”,有时候他们还会把我拉进他们的“战役”中,我也乐于扮演他们的手下败将。
等他爸爸吃完晚饭,他期待着和爸爸玩一会儿。
此时,已经到了睡前启动的时间,因为特殊情况,我们约好延迟5分钟洗漱。
5分钟后,爸爸“完成”了陪玩,向妈妈求救:“累死了,下面你和他玩吧!”
在那个当下,我看到孩子很失望,他瘫坐在地板上。时钟早就指向了我们约好的时间,但他拒绝去洗漱。
我告诉他,爸爸今天很累,需要早点休息。这个时候,爸爸坐在沙发上盯着手机,一言不发。
(如果他能起身去主动抱抱孩子,亲口告诉孩子他此刻的需要,我相信孩子一定会有自己的策略,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同情心,他们愿意也需要看到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给予者。)
面对爸爸的沉默,小朋友叹了口气,眼神里透着无奈。
那个当下,我的心其实不平静。
一边有个声音在抱怨:“为什么他就不能照顾一下孩子的感受?”一边另一个声音又在解围:“我感觉到自己很生气,但是我更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
我停顿了几秒后问他:“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爸爸再陪我玩一会儿”。
在他的央求下,爸爸又完成了5分钟左右的“陪伴”时间。
最后,小朋友依旧很不情愿地和我一起走进了洗漱间。
我能感受到,他真的太想和爸爸在一起了,这10分钟哪够呢?
片段二:
今天是幼儿园的义卖活动,小朋友需要挺早到校。
可是,今天的起床时间比预定时间晚了近30分钟。
他在餐桌上无声地抗议着外婆的催促:嘴里塞满了食物,翻着白眼,脸上的肌肉是如此紧绷。
“为什么你总是带着情绪吃早餐?”孩子他爸爸又来一句。
(这一句为什么,传递着抱怨、指责,不是吗?)
话了,犹如火上浇油,小家伙的脸上挂下泪珠,还强忍着让自己不出声。
我走过去抱着他,“别着急,你一直在动,只是我们需要加快点速度。”
很快,小朋友安静下来。我牵起他的手离开饭桌,告诉他:“我们来得及!”
这两件事,我之所以没有选择去抱怨孩子他爸爸,是因为我发现,孩子他爸爸目前仅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他需要帮助,更需要有自我觉察。
我想起《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中提到的:“当你的能量枯竭、系统空耗时,你的情绪成本会透支,不仅你自己感觉的到,孩子们也能感觉得到。你可能会用两败俱伤地方式跟孩子互动,会大量使用挑剔、威胁、喊叫、苛求、奖赏和惩罚的手段,直到你筋疲力尽,无所适从。”
孩子他爸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间,作息混乱,常年淹没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满足好好休息的需要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变得易怒,没有耐心。可想而知,他给予快乐的能力和孩子给予他的快乐,就会以各种方式打折扣。
我希望自己能帮助孩子的爸爸找到很多方法让自己充满能量,至少能从确保足够的休息、按时吃饭以及安排适当娱乐做起。(这也就是叶老师常说的精力管理是基础)
尝试过沟通,但孩子他爸爸经常会以“工作很忙,实在没有办法”为由拒绝寻找真正地解决之道。目前,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进展,我尚在努力,希望能真正帮助他看到自己的需要,并采取下一步行动,这是关键。
更新旧习惯,学习新习惯,学习辨识出那些提醒我们缺乏自我照料的预警信号,做到好好关照自己真的不容易。我们生活在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时刻关照好自己的每一个需要确实非常困难。在这一点上,如果愿意每天觉察,反思和调整,也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