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粗心的人,有了孩子,心思也会细腻起来。
现在的社会,吃饱穿暖已不是问题,但是与小孩子平时相处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下面说的这几点,是自己在自家老人带孩子时发现的。在这里总结一下,给同为父母的朋友们提个醒,顺便也帮自己整理下思路——以后遇到这类问题,该如何与家人沟通才能既不伤家人和气,又能保证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不停的催孩子
孩子奶奶带孩子去小区或者外面的小公园玩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小朋友。此时,大家不可避免的要小朋友互相打个招呼。
奶奶很多时候都是用催促甚至命令的语气:“快去跟小朋友打个招呼”,孩子如果反应慢了,或者不愿意打招呼,就一直在耳边说“快去快去”,或者说“别的小朋友都在打招呼,你为啥不去?” 语气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每次都会连珠炮似的说出“快点快点”,一直催促,让人感觉很紧张。
这种方式,效果往往都是不好的,试想如果有人在你耳边一直催促唠叨让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你是什么感受?
这时最好用建议的语气:“要不要去跟小朋友打个招呼?”“看看小朋友在跟你打招呼,你要不要也打一个?”如果孩子拒绝了,就不要再提。
二、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我家娃有个不太好的小习惯,走路的时候喜欢小手背在后面,估计是小时候模仿老爷爷走路,觉得好玩,留下的。
这个其实无伤大雅,但是时间久了,就觉得会有驼背的风险,所以总想着纠正。
但是孩子奶奶总是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这样,你为什么要这样”,“或者你看看姐姐怎样怎样”等等等等。孩子根本不听,反而更来劲。
总拿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比较,会引起小孩子的逆反心理,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无意中让孩子改过来,手里拿个东西什么的,就不会倒背着手了(其他的小毛病有其他适合的办法,都比一个劲儿提醒比较,效果要好多的,不管是治标还是治本)。
三、吓唬孩子
有段时间,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加上白天一整天都没有见到妈妈,等妈妈下班的时候,总会哭闹撒娇,缠着不放。这本是正常现象。
孩子奶奶总说“不能哭,不能哭”,孩子不停止的话,还会继续说“你再哭你妈妈就要生气了,你再哭你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哭你妈妈就烦了”。
也许本意是好的,不让孩子再哭泣(其实不哭泣也不一定就见得是好事,压抑情绪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但这样吓唬孩子,会让孩子非常的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得不到接纳,慢慢会压抑自己,拒绝表达自己,发展成讨好型人格。不要说自主独立和创造性了,可能连基本的快乐都会少很多。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还有个不解的地方,很多老人(甚至是父亲),明明是自己不喜欢小孩哭闹,自己烦躁无法忍受,总是搬出妈妈来吓唬小孩:“再这样你妈妈要生气了!”、“再这样你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等等,不知道这是出于怎样的心理,有知道的伙伴可以告诉我一下,谢谢~)
上面的几个场景是我们家经常出现的几点,也许你的家里情况跟我家不一样,如果没有,那你们的孩子真的很幸运。
真心的希望,每一个成年人,都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可以有自己情绪和小性格的人,而不是自己可以随意敷衍随意欺骗的玩偶,觉得只要让他吃饱穿暖长大就行了。
自己的一点反思
我现在非常的后悔,当事情发生时,没有及时的表明自己的态度,提醒家人这样做或者这样说是不对的,对孩子的伤害会非常大。
成年人不舒服不开心的时候尚需要别人来安慰,有了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也无法强迫,为什么到了孩子这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就没有了体谅和尊重,只剩下了命令和威胁?
作为父母,在明知家人教育方式不对的时候,不及时的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维护表面的和谐吗?这样也许只会让家庭关系越来越糟糕,流于表面的平静并不能让家庭成员关系越来越紧密吧。
而且,为了息事宁人,为了片刻宁静,就总是和稀泥,总是隐忍不发,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更何况这个懦弱还会影响一个无辜生命的健康成长,是不可取的。
也许在很多小家庭里,正常的对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有的家人非常敏感的情况下,心平气和的说出不同意见简直难如登天。谈之前思前想后,无数次打腹稿,甚至预演好几遍,谈的时候小心翼翼,结果话一出口,还是发现对方的脸色变了,挂不住了,生气了,敏感了,觉得“我带孩子这么辛苦,你还处处挑刺”。说话的人也就于心不忍,话说一半就停住了。
但是长期隐忍的结果,往往更糟糕。当最后终于在在某个时刻忍无可忍脱口而出时,语气和措辞都是理智无法控制的。
综合看来,还是从一开始就开诚布公更好一些,忍久了心里容易有怨气,谈起来也就不会理智。哪怕对方敏感玻璃心,自己端正态度,语气郑重,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就好了,为了孩子,勇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