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的6个武器:
1.互惠原理。即我们常说的“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先给对方一个小的恩惠或帮个小忙,再要回一个大的恩惠或大忙。(“先施恩再乞讨”、以小换大)
互惠原理也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互惠式让步。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让一步。“拒绝—后撤”法:先提出虚设的大要求,拒绝后再提出真实的小要求,这样答应小请求的成功率会更高。
提要求要“先大后小”,卖东西要“先贵后贱”。
2.承诺一致。先让对方对方公开承诺、表态,对方为了保持“言行一致”的自身形象,后续会真的去做这件事。
先让对方做出小的顺从,再逐渐加码,这样对方做出大的顺从的概率会更高。
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想法,光听他们怎么说是不够的,还要看他们怎么做。而且不光要看他公开场合下怎么做,还要看私下怎么做。
公开向我们在乎重视的人承诺, 更容易做成一件事。
长期有效的承诺的特征:
公开、主动、付出努力、内心变化。
能带来内心变化的承诺,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抛低球”销售手法:先给顾客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等决定作好了,交易却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只有当我们认为不存在强大的外界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绝不能靠贿赂或威胁让他们去做,贿赂和威胁的压力只会让孩子暂时顺从我们的愿望。倘若我们不光希望他们暂时顺从,还希望他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我们就得做一些安排,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3.社会认同。“从众”: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会导致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解释:
例1.情景喜剧节目里放的“罐头笑声”
例2.旁观者不作为现象。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很浅显,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第二个原因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到多元无知效应。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采取行动,那说明求助者应该没那么紧急和严重。所以对紧急事件的受害者而言,“人越多越安全”的想法有可能完全错误。
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城市环境的三种特征——节奏快、人口多、相识度低,降低了旁观者出手救助的概率。
旁观者群体没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只要他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插手干预紧急事件,他们是一定会作出反应的。
因此一般来说,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指明他们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比如从人群里找出一个人来,盯着他,直接指着他说:“你,穿蓝夹克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帮我叫救护车。”
社会认同原理最适用的条件:不确定性(人们在不确定的时候,更容易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该怎么做)和相似性(我们更倾向于效仿跟我们相似的人)。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可以让社会认同原理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如果你想说服一个群体,先要说服群体里的大部分人,特别是意见领袖,其他人由于社会认同自然而然会追随。
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4.喜欢。
我们总是更容易顺从自己喜欢的人。
喜欢的理由:
a.外表魅力。
如果一个人长得好看,我们会自动认为她各方面都好,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长相好看的人更招人喜欢,容易获得帮助,也更容易说服别人。
b.相似性。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
c.恭维。
d.熟悉、合作。
竞争让人不和,合作让人团结。“拼图合作学习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e.关联。
例1.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例2.为什么汽车广告里总站着一堆漂亮的女模特?因为人们会把漂亮模特跟汽车联系在一起,我们对汽车的反应就变得跟对女模特的反应一样。
例3.把产品跟明星、热点关联起来。
“午餐术”:受试对就餐期间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
食物+铃铛——分泌唾液;
美好的东西+X——愉悦的感觉。
如果有人想通过讨好我们来销售产品,我们要警惕,把他跟他的产品做切割,他这个人好并不代表他的产品也好。
5.权威。谨防假冒的权威。
哪些人会被当成权威?父母、老师、上级、专家。
对于那些包装出来的权威,我们也会下意识自动听从。那怎么包装呢?头衔、衣着和身份标志。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对你更恭顺,还能让你在他的眼中显得高大。
衣着。比如制服,西装革履
身份标志。比如名车,名表
当碰到貌似权威的人物在试图发挥影响力的时候,我们要问2个问题:
1.“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
2.“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顺从专家会先用一些技巧赢得你的信任,(比如给你点好处或者帮你个小忙,让你觉得他是诚实值得信任的好人或权威),之后再让你顺从,达到他的目的。
6.稀缺性。
失去的恐惧比对获得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比如“不做就会损失什么”比“做能得到什么”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损失厌恶效应)
相关现象1.在收藏市场有一种叫 “珍贵的错误”现象。有时候,瑕疵品——模糊的邮票、冲压过重的硬币的价值最高。
现象2.“限量发售,饥饿营销,最后期限”策略
逆反心理
2岁和青春期是孩子逆反心理的显著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想利用权威企图控制他们,往往事与愿违。使用偏好和劝说,比禁止和惩罚,效果更好。最典型的例子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父母对子女恋情的反对干涉,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最终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逆反心理和稀缺原理共同作用:每当有东西变得稀缺,这让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
因为一样东西遭到禁止而觉得它更有价值。连信息也是这样。比如一些特别聪明的人如果在某问题上持有不受欢迎的立场,或其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他们会做一些刻意的安排,让自己的信息遭到禁止,从而博取我们的赞同。
想让信息变得更宝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弄成稀缺就行了。
“独家信息最能说服人”
较之一贯短缺,目睹了从充裕到短缺的过程,更能激发人们的需求。
新出现的稀缺更使人觉得迫切。这种稀缺是造成国家动荡和暴乱的主要原因。
较长的安定发展时期后如果出现一连串紧张的倒退,最终会引发暴乱事件。因为到手的自由或权利,如果有人想夺走,我们会奋起反抗。
这个道理不光适用于国家政治,家庭也是一样。父母随随便便地许诺权利、设定规矩,有可能在无意之间给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后再想夺走这些自由的话,孩子必然会反抗不休。所以:如果家长的管教前后不一,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在追求有限资源时竞争的重要性。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更想要它,而且,如果碰上有人竞争还最最想要。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有人运用稀缺原理套路我们购买物品,这时我们要清醒地问自己:这个物品本身的价值真的值这么多吗?
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大多数时候,人类行为真的跟机械播放的磁带没什么两样。
1、对比原理:
定义:两样东西一前一后地展示出来,要是第二样东西跟第一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上更大。
解释:比如知觉对比。例1我们先搬一种轻的东西,再拿一件重的东西,我们会觉得第二件东西比实际上更沉;而要是我们一开始直接就搬这件重东西,反倒不会觉得有这么沉。例2,一只手放到冷水,一只手放进热水,然后两只手同时放进常温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同的。这表明,基于先前所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也即常温的水)会显得极为不同。
应用:例1.对比原理来设计销售策略:先卖贵的A,因为顾客接下来买便宜的时候,哪怕它再贵,价格跟贵的一比,也显得不怎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