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罗胖在每天一分钟里说过一段话,是这样的:
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其实是建立在三种感觉之上的:安全感、优越感和存在感,缺一不可。
坏的安全感是讨好外界,好的安全感是信任外界;
坏的优越感是攻击他人,好的优越感是达成目标;
坏的存在感是索取表扬,好的存在感是对自我成长的清晰感知。
我经常会想到这段话,发现这是我们凡人很难绕过的坑,尤其是看了“芳华”之后。
请原谅这篇文章写得有点晚,前几天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只有晚场了,也许现在已经下映了。
02
芳华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里面有爱情、战争,还有青春期对好人和弱者的欺凌。除了战争,其他要素可能是任何时候青春期的构成要素。
男主人公刘峰是那个年代活雷锋式的人物。这个活雷锋可能有点压抑自我,响应时代号召的嫌疑,但是绝没有表演的成分。刘峰本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是部队文工团的一面旗帜。
刘峰的命运转折在,他向自己长期喜欢的林丁丁表白并且拥抱了她。林丁丁拥有众多的追求者,当然也不止和一个人有“亲昵”的过分动作。可是,林丁丁不能接受“活雷锋”的爱情,更不能接受“活雷锋”的拥抱。于是,林丁丁揭发了刘峰。刘峰被下放,接着参战,失去了一条胳膊。
战争结束后没多久,部队文工团也解散了。复员后的刘峰做着贩书卖书的小本生意,生活也不尽如人意。
女主人公何小萍(书中是何小曼),因为家庭原因,父亲被下放在劳改农场,母亲改嫁又生了弟妹,全家人都不喜欢她。部队文工团是她想改变命运的地方,但是她在这里受到了更多的排挤、孤立和嘲笑。
因为她拿了林丁丁的衣服照相,没打招呼;因为她特别能出汗,大家都觉得她身上有味;因为她也许还有很多不好的习惯……
也许这些都是原因,也许都不是。在青春岁月里,总要有那么一两个人被大家嫌弃着、排挤着、孤立着。这是青春岁月的集体需要。
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安全感、存在感和优越感。虽然都是坏的劣质的。
故事中的刘峰始终如一地爱着林丁丁,何小萍始终爱着刘峰。故事的结局是,刘峰和何小萍生活在一起,虽然没有结婚,但是平淡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03
这是一场青春的盛宴。青春本来就自带华丽的外衣,再加上部队文工团——应该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年轻人所有的向往——这样的地方,称之为“盛宴”,不算过分。
可是在这场盛宴之后,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消化它带给自己的伤痛,作为受害者着的刘峰和何小萍如是,作为施加者的林丁丁和郝淑雯更如是。
青春期是危险的!
青春期是能力和欲望完全无法匹配的时期、是自信和自卑瞬间就相互转化的时期,青春期的我们极度需要安全感、优越感和存在感的时期。
可是那样的年纪、那么少的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安全感、存在感和优越感。每个人最本能的选择就是伤害同学、排挤同伴、以得到大多数的认同或赞同。
那群世事不通、狂妄自大、肆意伤害别人的大孩子,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谁敢保证没有在年少轻狂的时候,做过任性无知的事情。我们知道伤害者是无意的,或者说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对于受伤害的人来说的,这种排挤孤立打击是致命的。那样敏感脆弱自尊的年龄,受到同龄人这样的对待,几乎都会成为伴随一生的伤痛。青春期孩子抑郁的、自杀的,或者由此走上完全不同道路的人,那么多。
刘峰需要林丁丁的善良和宽容,哪怕是拒绝,也请用更好的方式。何小萍需要宿舍女生和每一个同学的善良和宽容,这种善良和宽容对于周围人来说成本微乎其微,为什么要吝啬如此,而又刻薄如此?每个人、每个好人,每个平凡的好人都应该被善意地宽容地对待。
青春期是危险的,所以,它会检验这个社会整体环境是不是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尊重个体;青春期是危险的,所以,它会检验学校和老师对待“坏孩子”是不是能够接纳,善于疏通;青春期是危险的,所以,它会对所有的家长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让我们再次重温罗胖的提醒,并以此为戒。
坏的安全感是讨好外界,好的安全感是信任外界;
坏的优越感是攻击他人,好的优越感是达成目标;
坏的存在感是索取表扬,好的存在感是对自我成长的清晰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