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大教研。本次教研主要围绕低年级语文学习来研讨,第一节是学府街小学周丽丽老师带来的一节二年级古诗研讨课《登鹳雀楼》。
古诗教学一直是个难点、也是个盲点,周丽丽老师的课给了低年级古诗教学一个很好的参考。
1.古诗重在读,但是要多种形式的读,多种方法的读,要在读中不断加深,要在读中悟,悟后读,周老师的古诗教学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加深,刚开始的读是在学完生字之后,要求读准音,读通句。第二遍读是在老师给出停顿,给出泛读之后练读,要求会停顿,有感情。第三遍读是在理解古诗文之后,想想画面读。第四遍理解后的背诵。
2.古诗理解的时候,高年级孩子可以借住工具书课下学习与理解,低年级孩子怎们办呢?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抓手,我关注到在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时候,老师给出了两个话语体系,这两句诗中,描写了( )、( )、( )。我仿佛看到了 景象。这两句话孩子们在理解的时候有了抓手。在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古事理解便不难了。
3.诗情理解的升华,这首诗蕴含了“站的高,看得远”的道理,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不难说出,关键在于生活中的运用,可以拓展生活中的意思,还可以多说几句含有类似意思的古诗。
4.老师的基本功,本节课,周老师的基本功很好,无论是粉笔字,更重要的是简笔画,这样美得板书对于孩子是一个美得感受,之前听课的时候,孩子们甚至发出“哇”的赞叹,“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孩子们对于老师更有一些崇拜,怀着这样的感情能够更好的学习语文。
但是,提几点建议,1.古诗是个很优美的过程,古诗学习也是个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又要完成课本要求的生字学习与书写,觉得这样会把古诗的美感给遮住,怎样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本节课觉得刚感受到美美的画面,突然转到了生字的书写觉得太突然。2.“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等这样的提醒是给老师在备课时的注意,不应该出现在PPT上。
第二节是新东街老师带来的三年级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课堂中进行的每一项都要有指向性与目的性,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明确,听课文,朗读非常优美,但是如果老师在听课文之前提出要求就更好了。
2.夸夸这么美丽的画面,这样的问题太大了,孩子们表达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所以才出现第一个孩子没理解把课文读了出来。
3.板书精美,但是下面的叶子如果能发挥它的作用就更好了,比如粘贴一些学习方法。
4.课堂中读文很多,本节课后孩子们都会美美的读文了,但是读的目的仅仅指向读吗?每一遍读应该有每一遍的目的,在读之前就渗透,带着问题学习会更好。
5.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课后第二题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课堂上老师教了好几个理解词语的方法,借住图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如果老师能让孩子们先说,再引导学习,这才是生本课堂。
6.课文是由词语构成的,学习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本节课老师先学习了课文,再学习生字,这样的顺序有待商讨。最后有一个学习运用环节,“我知道 的意思是 ,我是用 方法理解的。”本节课学习了方法,但是词语是放在课文中的,单独抽取出来觉得课文学习割裂开来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