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西的小人》(又译《地板下的小人》)是玛丽·诺顿的系列小说的一本,这一系列幻想小说畅销西方很多年。曾获1953年卡内基儿童文学奖,2007年入选“七十年来十大童书经典”。
几年前把所有有关宫崎骏的动画看了一遍时,喜欢上了这个故事,甚至用截图的剧照当电脑桌面,几年都不曾换过。《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是宫崎骏编剧,故事和小说有差别,但大体框架还是不变的。
今天想写的,仅是这本小小的书中的内容。
男孩(没错连名字都不给)因为生病而被送到乡下姑婆家休养,他在这里遇见了借东西的小人一家。
他和阿莉埃蒂争论关于“借”的问题,起初他说他们的行为是“偷”,而小人们是“小偷”;而阿莉埃蒂“据理力争”地告诉他,这是“借”,不是“偷”。
这段看似没什么营养的情节,其实大有玄机。
在故事的后面,小人一家被德赖弗太太发现后,男孩为了保护小人一家,和她有一段类似的争吵——
德赖弗太太说男孩是“一个鬼鬼祟祟、偷东西的讨厌小废物!”,说小人一家是“可恶、狡猾、卑鄙、下流、吱吱叫的小……”(省略号中是被男孩插嘴打断的“偷”字。)
而男孩在此时,强调自己是个“借东西的人”,小人一家也是“借东西的人”。
由此可看出,男孩前后态度的变化。起初男孩并不认可“借东西的人”这种说法,最后却认同了,甚至将自己偷拿玩具室的东西给阿莉埃塔一家的行为,也说成是“借”。
男孩在和小人一家的交往中,慢慢地改变了自己对小人生活方式的看法。
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有时候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小孩子比大人单纯,比大人想得少,不会考虑太多,易接受对世界的看法。
二是人是可以和不同于自己的物种和谐共存的。就像男孩一样是可以接受异于自身的事物存在,还有姑婆和波德可以安静相处,甚至能对其施以援手。只是总有些人接受不了与自身有差异的东西存在,以险恶之心度之,甚至加以利用。
小人世界的生活,其实也可以是人类某种行为、某种想法、某种隐秘的隐喻。
小人一家住在离门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们住在地板下面。他们没有家具,没有用品,没有食物,所以他们要到地板上面来取。”他们看见的天空是深棕色的天花板,天空是拼凑起来的而不是完整的。
“所有地板下的小人,只要不慎被看见,就只能搬走,匆匆地,慌慌的。他们不可能在人类的眼皮底下过着童话的生活,真正童话的生活不可以被人类瞧见。”
住在离门很远的地方,不可以被人类看见,小人的世界也需要安全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全地生活着。人也会时常缺乏安全感,即使在这个和平的世界,也会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人类把他们当做老鼠对待,会招来猫捕抓他们。这又何尝不是人类内心恐惧的隐喻。
可是,就像小人一家那样,努力生活,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弄来一颗土豆。人也是如此,努力摆脱恐惧,减缓负能量的堆积。
同样,小人们常常生活在地板之下,所以他们亦渴望蓝天白云,渴望阳光和自由地呼吸。就如同人类,没有自由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小人一家,就是人类家庭的复刻。爸爸波德是家里的支柱,所有的生活来源,都靠他几十年辛辛苦苦地去“借”。他能够躲开人类的“耳目”,“借”来生活所需的东西,为了生活更好,他会借的来更多东西。
而妈妈霍米莉就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和女儿,为在外的丈夫担心,为女儿的不听话而“狮吼”。而且,她就像许许多多的女人一样,渴望安稳舒适的生活,即使知道丈夫“被看见”,事情不明朗之前,也绝不愿意搬走。霍米莉也是很典型的女人,尽管不再年轻,在男孩掀开他们家屋顶的时候,作者那生动的描写,把她注意形象的窘境刻画的惟妙惟肖。“没有东西能使她移动。一股怒气从霍米莉心中慢慢升起:竟有人看见她夹着一头卷头发夹子。”她也是个自私的女人,并且不易满足,得到一个好的东西,又想得到更多,于是男孩愿意给他们取来。这也是他们暴露的原因,如果不是房子里丢失的东西太多,男孩频繁地和他们交流,也不会引起德赖弗太太的注意。但是,她对家庭的照顾却是无可指责的。
而阿莉埃蒂则是活泼可爱的女儿,聪明又好奇,勇敢又不失智慧。她和男孩的相识,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的意味,到慢慢破冰。她为男孩念书,站在草丛里,迎着阳光和他聊天。她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和“大人”的世界构建了联系。
“人渣子是为借东西的小人而存在的——就像面包是为了黄油而存在的一样!”阿莉埃蒂说的有理有据,但是其实很不堪一击。因为她是站在小人的立场所言,所为的也是小人世界的利益。就像她对男孩说,“大人”是为了这个(小人的生存,提供食物等)而存在的,而“大人”世界正在死绝。
而男孩告诉她,事实正好相反,“小人”正在死绝,“像我这种大小的,要比像你们这种大小的多。”并得以地威胁阿莉埃蒂,世界上每人会相信小人的存在,而她将是他见过的最后一个。
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小人”世界在维持着“大人”世界的平衡,人类应该对他们友善一点。
无论怎么看,都像是两个小孩在拌嘴。但是,他们所说的内容,却无法不引起人的深思。如果人类不善待地球物种,也是不善待自己,总有一天,真的会走向“死绝”。
看过《格列佛游记》的人大概都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小人国,但是那个小人国基本是没有“大人”存在的,主人公不慎进入之后,成了巨人。
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用了模棱两可的方式。她不给男孩一个名字,只到是故事讲述着梅太太的弟弟,三番两次表示可能只是在乡下休养男孩杜撰出来的故事。因为至此之后,每人再真正见过小人。(当然,在这本书之后的几本书里,作者依然写的是阿莉埃蒂一家的故事。)
“故事从来不会真的完了。它们可以一直说下去。只是有时候说到某一个地方告一段落罢了。”梅太太如是说道。
而借东西的小人是不是真的有?是否仅是男孩的幻想?但一定是作者的幻想,我假定她也没见过借东西的小人。
备注:人名小说译为“阿丽埃蒂”,电影译为“阿莉埃蒂”,因为本人电脑输入法先前用过电影的名称原因,懒得换所以就用了电影的译名。故此周知。
2018/09/09 于STU 当归
图/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