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准备去组建一个新的家庭的时候,建立新的亲密关系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我有一个朋友C,男生,帅帅的外表,知书达理的样子,说实话,男生对他都有那么一丢丢“非分之想”。而他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也让我感受到,恋爱是一门学问。说回来,C先生和他的女友D小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大学的兼职中,两个人在还没确立关系的时候,两个人玩的挺好的。但是但他们确立关系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C的不安全的感受出现的时候、D小姐有些时候的疑神疑鬼。所以C先生就找我聊了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爱她不假,但是她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怎么叫做不理解你?”
“你看,我这都是为她好,告诉她怎么去做,让她听我如何去做啊,这不有一些经验嘛。” “你的经验是你。你觉得适合她吗?”
“适合吧。毕竟我们两个都有挺相似的啊。” “好吧,我只能说,你这以偏概全的想法我给你满分了。”
......
言归正传,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恋爱,亦或什么是喜欢。有人说,这三个不是同一件事儿,更不会是同一个人。对于此,我觉得话虽如此,但我还是喜欢用理论去说。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所以说这三个就像三个顶点一样,那一个缺少都是不可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恋爱的最基本的理论还是要说到“色老头”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恋爱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提及恋爱的当事人时候,你的另一半像你的什么人的时候,有些人会说,像我的爸爸(妈妈)。当问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有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当我和我的另一半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和爸爸或者和妈妈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其实这种是现象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上叫做“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是孩子在3--6岁的时候出现的一些心理变化,用很通俗的话说: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并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并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是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从而和异性的父母在一起并建立唯一的关系。如果父母有意无意地顺应了孩子的要求,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了无比亲密的关系,或者父亲与女儿的关系特别紧密,那么孩子就会出现了“俄狄浦斯情结”。一方面孩子容易过分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且与之疏远。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恋爱的过程也从陌生-熟悉-相知的过程。而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都会被社会因素打败,比如:拜金的家长、凤凰男、孔雀女。如果说面对这样的人。首要就是找到安全感。(PS:这三个字可以说秒杀所有的情侣,而且还是分手的绝佳理由)什么是安全感,我想这个问题特别抽象,我想用一段话来解释:对于安全感,有人认为在物质上拥有了车、房、钱就非常安全。正如我看到的一个电视剧上说的:“你跟他在一起,之前他有权有钱,可以给你一切你想要的,但是现在他落寞了,什么都没有,你还跟这他干嘛?”“因为我爱他,他能够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能吃吗?不如金钱什么的来得快,快醒醒吧。”因为他们不会把爱情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反而觉得物质是安全的,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只有爱。而对于爱,就是要找到爱自己的方式,让自己丰满起来。变得多元化,变得更成熟。
安全感,做到的要爱自己,因为当把自己滋润到极致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种爱你的人出现,因为你足够爱了你自己,就不会把自己全都奉献出去,去爱一个而不会接收你的爱的人。平等的恋爱,平等的关系。“势均力敌”的恋爱,是健康的亲密关系。
愿,每个人遇到自己的最合适的那个人。幸福不怕晚,就怕你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