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整理。因为没有书架,床下、书桌上,一摞一摞的书堆着,很多书,7、8年前就有了。每搬一次家,就带着搬一次。对此,我妈妈没有少埋怨过我。
她常跟我唠叨,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对此,我不予置理,也不以为然。甚至在她强烈要求下,要卖掉这些书,我生生的拦下来。因为,舍不得。每一本的离开,就像剜掉一块肉,生疼。
整理的时候,我想了很久,决定把这些书送人。就像,我妈说的读书无用。但我妈只说对了前一半。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留下的书,大概让我再翻一次,也少有可能。但,书桌堆着的书,于我而言,只是书。我原以为我看过的书,其实我是错过了。
草草的翻过,不留下一片云彩。我深刻的反思,这些书于我而言的意义,是什么?后来,我才深刻意识到,如果没有内化,这些书于我只是一种摆设。如果内化了,这些东西,早存于心,留下的只是形式。
所以,送它们去需要它们的人的身边,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迟早要离开。那我应该留下些什么?
内化的,才是属于自己的。以前,我常有困惑。看过的书,看过就过了,再回想,已不记得或是模糊,再谈应用,更是少之又少。阅读,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从识别到吸收到理解,再到应用,才成为有效的阅读,才是高效的。
那如何,快速的获取信息,深刻于心,实现高效阅读呢?
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过往的我,是有些浮躁的。经过身边人的影响,和写作群的震撼,越发觉得,沉下心来做事,是一件多么有必要的事。我开始常常思考,如何把一件事做好?而不是当谈论的时候,这件事,我只是做过而已。
于阅读,也是如此的。
所谓耳濡目染,环境的不同影响往往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结果。好的阅读环境,往往能收效更多。那如何去保证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首要的,拒绝打扰。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本书,一杯茶,一个舒适的姿势。如此甚好。关掉手机提醒,或者设置勿扰模式。一会一条信息,一会一个电话,想专注大概很难。当然,有重要事件,可妥善安排。
其次,聚焦注意力。注意力决定了高效的产出比,你的注意力在哪,结果就在哪。信息爆炸且多元的时代,处处都是信息,也处处都是诱惑。每隔几分钟,要关注一下朋友圈;每隔几分钟,要刷刷微博;每隔几分钟,要看看信息回复等等,看似无害,却时时刻刻消耗和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在此情况下,看完一本书,消化的内容,大概会很少。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觅得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输入信息
阅读,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保证信息的识别,和输入有效信息,是高效阅读的关键。
阅读,重在质量,而非数量。知识的积累,应该达到质的改善。不要只求关注看书的速度,而应关注,吸收的内容。看到的,是否自己理解、明白?如若不然,看过的书,只是看过。
学会做读书笔记。做笔记,其实是一个思考输出的过程。在做笔记的时候,能让自己更专注,同时也能让自己对内容,加深理解,印象深刻;其次,做笔记,能让自己将刚吸收到的内容,和过往的知识,融合、缝合,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系统。
输入信息的良好方法,往往能为信息高效的吸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处理信息
处理信息,是信息吸收、内化的一个过程。
从书中接收一个信息点,然后结合身边的人或事去类比。想想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或者自己曾看到过的,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或是与此相关联的事儿。在信息吸收处理的过程中,再加深理解。
在阅读中学会反思。从看到事物或是知识的本身去反思自己,把自己置于其中,如果是我,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我会如何?从事物中看人,也从故事中看自己。在知识内化的同时,以此来警惕自身。如何做更合适,又如何能做到更好?
信息内化,才能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
输出信息
阅读,从接收信息,到处理信息,最后再到输出信息。才能具备完整的过程,实现高效阅读的实际意义。
如何输出信息?
其一,写作。写作,并非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可以记录收集的重要信息,记录笔记,结合这些重要信息、笔记,再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这会对阅读的内容有一个好的梳理,同时加深理解,形成自我知识系统的储备。
其二,讲给别人听。讲的过程,和别人听的过程,会形成有效的反馈,和佐证。将自己吸收到的内容,重新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去讲给别人听。这个过程,会让自己意识到,对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是不是有缺失的,是否是不全面的,别人是否能听懂,而在这个基础上,自己还有什么是可以完善的。
阅读,从输入到处理,到输出。这是一个识别、理解、吸收、内化的过程,反复的修正、检验,再到应用。
实现有效的阅读,达到高效的阅读,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以此来提升自我的认知,再到影响或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知,到行,开始行动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