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十一除了买书,就只买了一个7米长的插板和12个净水壶滤芯。对于购物,我极其没有兴致,即便是需要,也是挣扎着推托着买,但买菜和买书,我大约都会尽兴而归,想了想,这和我的爱好性格完全一致,但凡吃的,别管是身体需要的还是精神需要的,我都不含糊。
书已经买的很多,基本类别即心理方面、饮食文化、宗教、国学、禅学、营养学及散文。需要的就买回来,比如最近想着转型做视频,想借用散文的形式展现一种相对美好的感觉,即具有思想性又兼具美感,且还要符合目前的文化潮流,当我看到二冬的作品时,很受感染,于是又买了三本散文集,包括二冬的另一作品。读了才发现,任何成长都具有时间性,相较而言,二冬的山居生活中所思考的敏感度相对比较缓慢,他18年的作品远远比不上今年的作品,想是两年时间的成长让他具备了去思考一些有深度内容的能力。
去思考更为宽广的未知世界,既是好奇也是愿望,可以把这种感性称之为求知欲。18年下半年我才开始如饥似渴的读书,之前的读书只能说是读书,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思考,但那年十月读的《行走》,让我开始对生命有了一个系统的概念,那就是从容,从这个角度进行放射性的思考,怎样才能拥有从容的生命?围绕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一本又一本书的阅读,读到现在,家里的书架已经堆得满满的,还有很多书没开封。于是,这几天我在想,买书的状态可以暂停了,读完已有的书,并内化自己的能量,至于将来是否还需要买书再看将来学习的状态,如果自己不加以克制,只是任由自己愿望存储书籍,其实便是欲,此时不是求知欲了,而是存储和购买欲,对于这样的情绪,读书人一定要对自己具有清醒的觉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而若不明而浑,那便不是真正的读书了。
现代生活里有太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明的,比如刷手机,不管干什么都不自觉的看看手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在用手机里的信息充斥自己的生活,但常常,经常看手机的人反而忽略了自己家庭,你看,两口子吃饭,各看各的手机,全程无交流的比比皆是,再看,孩子回家,捧个手机就开看,不让看不行,让看就没完没了全是些没营养的内容......因为手机,人们的思维不能得以专注,孩子不能专注阅读、学习,大人不能专注家庭和陪伴,看手机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但解决的方案是什么?
我记得我看过一个关于讲如何避免看手机过多的思考,就是定位自己看手机的目的,从而自律看手机的行为和内容。我觉得这就像我们读书,对自己的觉知让我们去判断读什么样的书,用清明简单的方式为自己搭建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自己可以放下多余的评判,只是看书、思考和吸收营养。
我常常觉得现代人的神识总是飘在身体外围,而不是在内心深处。大多数的人太过于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状态;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是麻木的,只有特别痛了才会去医院;更多的人沉不下心来进行专注的思考和感受,对家庭、对爱及对陪伴都是浮于表面的认知,甚至是一种交换,但人本身,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内心的真诚,而这样的真诚,除了用生活实际来判断以外,还有个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不需要包装,所以才更为真实。
这段时间,我总会有种思绪很飘的感觉,一方面的因为成长而获得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让我把很久以前的思想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所以头脑里总会有很多思绪,另一方面因为读书而获得新的启发,总想让自己更深的思考一下,因为这两种境遇,我的思维总是处于天马行空、漫山遍野奔跑的状态,其实这样的思绪并不集中,反而更加散漫,对自己想做的事并无益处。
让自己更专注,更集中,就必须把劲儿驶向一个地方。从最简单的生活中进行,其实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样子。
用清简的生活态度去思考、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放下多余的思绪,又怎能专注的体会到现下的美好。把狂奔的野马拉回来吧,只有让自己成为驾驭者,才能驾驭生活这匹有各种可能的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