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收入语文课本最多时曾达31篇,从来没有哪位作家像鲁迅这样,如此嵌入历史,又如此备受争议。
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所有人仰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年轻的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学医,有一天学校放映一部中俄战争纪录片,片中有个中国人,因做了俄军的奸细而被日本人处死,围观的中国同胞一个个身强体壮却精神麻木,他们在看热闹,鲁迅大吃一惊。日本学生欢呼打着尖利额口哨。
体格强壮而精神麻木的中国人……
他做出瞬间决断:弃医从文。
医学是不能深入灵魂的。“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药》、《示众》、《阿Q正传》,对国民的麻木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他的小说,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几乎一片篇一个风格,其艺术蜕变的能力令许多人惊讶。
在东京的时候生活艰苦,吃得很差,想的很多,杰出的大脑几乎昼夜不停息的左转。“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在精通日语之后,他又学了俄语、德语,如饥似渴地阅读俄国德国的文学和哲学经典。
从南京到东京,前后十一年,鲁迅先生每一分钟都在紧张的思考。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考。吃穿住他全不在乎,包括谈恋爱。
后来鲁迅 先生创办《新生》杂志,狂读西方经典,视野开阔,锤炼无与伦比的汉语艺术。他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影响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不管是学人文的还是学理工的。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分文化符号。
他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导师。
注:这篇文章是前几天看《品中国文人》后对鲁迅先生更进一步的认识所写的,也是为了完成训练营的作业,但觉得这远远不够,鲁迅先生的深度与影响不是我一个写作小白所能诠释到位的,放了几天,想了想还是发表出来。毕竟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小练笔,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