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好发年龄在55岁以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我国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PD的几率是17‰,即平均每1000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17个PD患者,但年轻人也会有PD患者,40岁之前患病也称早发型PD,但比例较少。 PD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少年型PD患者占据总人数的10%。PD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约有10%的PD病例有家族遗传史,绝大部分都是散发病例。我国目前总PD人数约300万(2030年将达到500万),约占全世界的50%,即全球一半以上PD患者生活在中国。但至今为止,PD的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发病机制未明确、异质性高、致残率高、早诊困难、尚无能缓解疾病进展的疗法。目前关于PD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携带风险基因,生物钟紊乱,男性,神经毒素等环境损伤因子接触史。发病机制主要有: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酶体功能障碍,溶酶体功能障碍,神经炎症与免疫,钙稳态失衡,神经元兴奋性毒性等。但以上单一的机制都只能解释该疾病的一部分病例,没有一种机制能全面地解释所有PD病例。所以,有学者建议,应该将PD细分为各种亚型,再根据每种亚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精准治疗)。PD的典型病理改变之一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有色素(蓝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等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出现临床症状时丢失高达70%。PD的典型病理改变之二是:在残留的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α-synuclein、泛素、热休克蛋白是路易小体的重要组成成分。Braak分期较好地诠释了PD的病理分布及进展规律,该假说认为,路易小体始于延髓迷走舌咽运动神经背核、前嗅核等结构,随着疾病进展,逐渐累计脑桥,中脑,新皮质。但是,该假说只能解释80%左右的病例。
2024-01-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言 帕金森病(PD)是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影响2%-3%的65岁及以上人群。一般来说,PD的特征是中脑黑...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