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时,事无间
1.时间管理应涉及人生的六大领域,我把它们归结为身、心、乐、家、业、财六个方面。我们只有打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称得上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平衡的人生。
2.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而想要把梦想变作现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停止挥霍时间,学着去为理想而努力。这种努力并不是整日埋头苦干,身心疲惫地工作,而是寻找一条最高效和优化的路线,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令生活充实而快乐。有没有想过,其实只要把同一时间段进行简单、合理的分配,就可以拥有更美好的青春呢?例如,与其既担心焦虑又放纵地纠结一整天,不如认认真真地学习3小时,然后踏踏实实地利用其他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两者进行简单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生活本可以不同。
3.懒惰人:D类事情既不重要,也不紧迫,但往往会让一些人沉沦其中而无法自拔。玩游戏、看电视剧、看小说,这些都能让我们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但要说它们有多重要、有多紧迫,就是妄谈了。将时间都浪费在D类事情上的人,必然是“懒惰人”的一员。
大部分人都有天生的惰性,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能2个小时以后做的事情,就绝不马上做完……正是因为这样的惰性,D类事情虽然既不重要、也不紧迫,却往往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很多人宁愿将时间消耗在D类事情上,也不去处理那些重要或紧迫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付出代价。想要取得时间管理的胜利,我们不可能一点代价都不付出,事实上,高效的时间管理在前期会让我们感到相当辛苦,而懒惰人是最拒绝辛苦的一类人,哪怕只是一点点辛苦。
高效、及时地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尤其是对于懒惰人来说,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处理小事的效率实在让人惊叹!但他们就是狠不下心,让自己投入到“大事”中去。那么,我们不妨将大事化小,把那些分量沉重、过程复杂、用时长的“大事”分割开来,分成若干件小事,我们就能够勤快许多。
劳逸结合是时间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懒惰人却将之作为借口,肆意地将时间用于“逸”,而不去劳动。很多懒惰人并不是不珍惜时间,相反,他们对于时间的重要性看得也很透彻,但他们却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害怕浪费时间。这种恐惧让他们在行动中畏手畏脚,认为如果自己没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就会浪费时间。其实,只要开始做了,就不可能是完全浪费时间的。即使结果是失败,也从中获得了经验与教训,这样的失败也让时间变得有价值。过多的计划往往会成为“纸上谈兵”,计划来计划去,考虑这个、害怕那个,最终的结果就是时间没有了,我们却一无所获。
人的惰性在于对辛苦、失败的逃避,在于对自己的放纵。于是,有人开始做一些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它们既不辛苦,也没有失败可言,安逸于此却一事无成。不想成为一事无成的“懒惰人”,就必须放弃那些不重要、不紧迫的事,以有清晰目的和价值的行动、具体而准确的动作,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得无限可能的未来!
物所生,心所动
关于休息
在一天的工作之后,确实让人感觉十分疲惫,回到家中,甚至恨不得倒到床上就睡上一觉。然而,还要做饭洗碗,还有没完成的工作要做,还要利用这些时间进行自我提高……这些事情都需要让身体迅速从疲惫的状态中走出来。与认知相反的是,这时候进行运动并不会让我们更加疲惫,反而会在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中,补充大脑所需的能量,其提神效果往往比打盹还好。因此,下班之后花上20~30分钟时间,在小区里快走一圈,或者在家里做些有氧健身运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晚间活动。
在感受到休闲的乐趣之后,也会认识到高质量学习、工作的效益。于是,即使是在休闲之中,各种创意会迸发而出,从而实现自我突破。有了这种创意,很多人会急不可耐地将之运用到工作、学习中去,以此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这时,他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休闲并没有让自己沉沦于享受,相反,工作、学习动力反而提高了。而当真正投入到工作、学习后,高效、优质的状态更会让自己欣喜不已。这样的良性循环,正是“劳逸结合”的真正意义所在,“劳”与“逸”得到了“双赢”。
没有休闲时光的人生是不值得的。人们往往认为休闲娱乐接近于玩物丧志、腐败堕落,只有学习和工作才有价值,才是职场正能量。殊不知,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甚至是努力学习和工作之后,所要获取的目标。
当准备好钓竿、钓饵,将之扔向水波,心灵也将沉浸于此。看着远方的天空,感受浮标的浮动。在某次浮标交替沉浮的时刻,在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中,提起钓竿,看着钓钩上摇摆的小鱼而喜悦,在大家赞赏、羡慕的眼光中,或收入鱼篓,或放回水中,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愉悦。但大多数时候,刘涛也只能看着空空的钓钩自嘲。他认为,垂钓有时就像人生,当自己冒着严寒、酷暑踌躇满志地放下鱼饵,在水边枯坐良久,却没有任何收获。自己会遗憾、会感叹,但身心却有着不同的感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来到水边,难道真的是为了饭桌上的一碟红烧鱼?垂钓真正的快乐在于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受那一份宁静。而人生的快乐或许也不在厚实的钱包、堂皇的家居,而在于那段奋斗的过程!在静心垂钓中,能够在自己与天地的世界中感悟自身、感悟人生,这是心的愉悦;在垂钓前后要整理装备、关注天气,会与钓友交流心得、相互切磋,这是智的提升。而这就是休闲。
关于工作
要把工作当做娱乐,首先就是要把同事当做朋友,其次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休闲,在取得事业成功过程中获得目标实现的满足感。有的人喜欢画画,于是他们用大量时间学习、练习画画;有的人喜欢看电视剧,于是他们每天不断地追着更新;有的人喜欢美食,于是他们搜索着各种佳肴珍馐,每天换着吃……那么,为什么不能喜欢工作呢?工作并不是迫不得已的任务,没有全力以赴得到的就只有失望,一旦投身于此,人们就能感受到目标实现的满足与快乐。
物质和金钱是获取快乐的途径之一,但是人们的快乐始终在于内心的满足感,如果能从工作中实现目标、获取金钱、获得满足感,那么又何必贪心不足、追名逐利呢?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很多人却单纯地将享受的时间定格在了人生的三分之二中,白白地让自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快乐,人们怎么会如此不懂得工作同样是娱乐和享受的时光!有时候,人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闷就会向同事倾诉,诸如关于自己的朋友、感情、家庭等的问题,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慰藉。但下班时间一到,很多人就与自己的同事,几乎成了陌路,再没有联系。仔细想想,明明是工作以外的事情,很多人却要工作中的朋友为自己解决,这些人难道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吗?难道与他们在一起时,感受到的快乐比在其他时候少吗?那么,何不反思下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为他们付出更多?为什么更看重自己工作以外的朋友?难道就因为二者被贴上了“工作”和“娱乐”的标签,就能够区别对待?
怎么加薪?得先升职。怎么升职?得被老板赏识。怎么让老板赏识自己?得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怎么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得虚心求教、主动学习。没有详细目标的工作是盲目的,或许,有些人熬上个三五年,当他们成为部门中最“老资格”的人物时,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到升职,而每年增长的工龄薪资也能满足加薪的目标。但他们的终点也只能止于此,想要得到更多的吗?只是这样“熬资历”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人们从来都不缺乏目标,但却无法正视自己的目标。为自己设置一个明确的、可行的目标,才能在职场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工作;将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小目标,才能在不断地实现小目标中达到终点,而不至于“望山跑死马”;自我控制则是目标管理所必需的,人的惰性总是阻碍着前行的脚步,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惰性、监督自己的行动,所谓的目标也永远只是一纸空谈。要成为职场的“好猎手”,就必须找到自己的“猎物”!而所谓的“猎物”从来都不是同事、上级,这里的“猎物”从来都只是我们自己。征服自己的惰性、征服所有的困难阻碍,在攻下一个个目标的城池中,为自己的人生开拓更广阔的疆土。
知者明,行者智
最伟大的推销员
霍普金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一位成功的推销大师。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只要有一口气在,他都不会因失败而气馁,或因成功而满足;他懂得推销的方法,推销培训课和自己的潜心学习,让他理论知识扎实。他知道自己所缺的是什么,那就是——马上行动,他明确知道:“只要我坚持到底,马上行动绝不放弃,我一定会成功。”“马上行动!马上行动!!马上行动!!!”在不断的重复中,这句话已经成为霍普金斯的习惯,或者说是本能。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他就会对自己说 “马上行动”!免得“再睡一会儿”的“小人”跳出来;每次走出门推销时,他都会对自己说 “马上行动”!免得“客户会拒绝”的念头打击自己;每当站在客户的门口,他都要默念一句 “马上行动”!免得“门后是什么人”的忧虑让自己犹豫不前。
行动克服焦虑
没有行动,所谓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得不到体现,更得不到改进。马上行动!不需要任何的考虑,我们制订下了目标给予行动以方向,我们是行动的主人,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人或事会阻碍我们的行动。有一个学生见到老师后,抱怨地说道:“老师,我等了你两天,想问你这道题怎么做,你这几天去哪了?”表面上看,这位学生似乎有着一颗马上行动的心。可只是因为老师不在,他就让一道题目困惑了自己两天!同学去哪了?别的老师去哪儿了?网络去哪了?这两天的时间去哪儿了?如果行动总是让那些外在因素做决定,那这些行动就不是我们自己的。这样被动的行动不会让我们得到任何的好处,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难想象,因为老师不在,难题就无法解决的学生会得到多满意的成绩;因为老板不在,工作就进行不下去的人,又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多远呢?行动是克服困难的唯一方法,也是发现困难的真正方法。当我们制订着自己的计划时,我们会发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间不够、杂事繁忙、准备不足、物资未满……可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困难并逐一将之克服。当霍普金斯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条件不充分就放弃行动。行动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那些困难不会因为我们在纸上涂涂画画就消失得无踪,而在我们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之中。只有马上行动,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毅力的培养无疑是困难的,但如果能够把每一件该做的事都用马上行动的方法给予解决,久而久之,马上行动成为一种习惯,毅力也会悄然增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用为“千里”的遥远而彷徨,只需要看眼下的那一小步,“千里”难走,难道跨出这一小步,也困难吗?当我们用糖果诱惑孩子走路时,我们不在乎手中的糖果,只在乎他走出的每一步,当他迈出了第一步,撒开小腿开始跑的时候,糖果就离他不远了……马上行动!用行动去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用行动去克服路途中的障碍,用主动的行动提高自己,用马上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计划的技术
你可以分别观察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工作计划表,就会发现明显不同之处。前者制订的表格,用词非常精准和严谨;而后者制订的表格,就会出现用词不当、含糊不清、前后出现歧义的情况。一旦表格中的用词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产生误解,这就增加了使用者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切勿空想
有的人总是希望等到条件完美了才开始行动,而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自己的行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出现完美的条件,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比如行情不好、资金不足,或心情不好、斗志不强。完美条件从来都只存在于设想当中,一旦问题出现、决定做好,就立即执行,处理好一切。执行的最佳时机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正是在于眼下。如果一味地陷于空想之中,任何好的想法都只会停留在脑海里而变得越来越弱,直到消失不见。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我们总会迸发出这样那样的创意,我们想得很美好、想得很详细,可有些人却从来不去做,睡了一觉、过了几周,那些细节就都忘光了,创意也没有了。要想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实干家,只有在行动中想法才会落地,新的想法也会不断迸发而出。
重视碎片时间
很多人认为,越是重要的工作,就越需要一块完整的时间去完成。比如做一份文案,很多人希望能够有一个半天的时间沉浸其中,不受打扰。可如果他们仔细回忆下自己的文案工作,就会发现,其实其中是存在着两种情况的:拿起笔就文思泉涌,在一个安静的时间段里,能够一蹴而就;拿起笔却什么都想不起来,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只好停笔等下次再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有的人说是因为没有灵感。其实,只是因为他们的积累还不够,如果对所要写的问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那么只要有个安静的时间段,他们就能下笔如有神。可如果积累不够,“肚子里没有墨水”,有再多的安静时间,都“倒不出来几个字”。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有的工作确实需要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完成,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和铺垫,即使有这样的时间段,工作也不会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直接将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进行分割,我们不需要计划出1个小时、2个小时的时间去做某件事,而是以分钟为单位。同样是文案工作,有的人的计划是“半小时做构思;1小时做提纲;3个小时收集素材;2个小时写作;1个小时修改”,可如果将计划改为“6个5分钟的构思;12个5分钟的提纲;36个5分钟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