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将“美”拆一为二:
一是优美感,二是崇高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探讨过康德之美:
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之关系,而玩之不厌者,
谓之优美之感情。
若其物直持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壮美之感情。
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两者共存才能使其美得到最长生命。
若只存在一个,美将会是不持久的。
欢愉之重点归属欲望始末与过程。
崇高,对于公众是崇拜之感情,对于个人归属到功名、廉耻等等。
比如说:我们渴了,去喝水,喝到了水,继续工作。
如果其中动作循环畅通无阻,评判机制会因此而倾向顺利。
这时喜好就或多或少的改变了。
就产生了不顺利的人羡慕顺利的人。
而且对欲望的追求顺利总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此也有了爱惜稀有之感情。
古代地方政治的存在也就是在积累下的文化层面上,种下了审美情趣的坯子。
这里是说美是可能在哪里被操控的,一个是在欢愉上,一个是在廉耻上。
例子:我国明代造园艺术之高超其实也是达官显贵比出来的结果。
因为当时的价值观被朝廷引领了。
扬州园林中,一部分是盐商们的家,观其厨房等私密空间,并不奢华。
究其原因,
是因为他们仅仅是为了迎合当时的达官显贵们,
而自己的内务生活其实是很朴素的。
再举例:
一个物品有长的使用寿命,我们大致理解会说:嗯,不错。
但大批量生产后,新科技的东西由于旧东西的存在而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没能生产出来了。
当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时候,由于没有在制造中使用工业废止计划而遭到了挫败。
这时人们反思物品的使用寿命时将更加冷静。
因此人们学会了在时代中如何决策。
崇高感的审美也就此而改变。
美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
人类对美的理解则是刚刚谈到的两个部分。
美是本身存在先,
而理解或审美是人的行为,
其中是存在时代性、政治性和自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