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校和面对工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能适应这种改变,即使是当年的学霸也会因此归于平庸,相反,那些能够在新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人,大多都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逆袭。
而这个关键的转折期,就是在一个人25岁前后的这几年。
25岁,刚刚褪去了校园思维的青涩,也没有被世俗的圆滑所污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遐想,但同时也伴随着迷茫和未知。
激情来自于新鲜,而新鲜又来自于未知,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一个人打造自我最重要的阶段。
如何在25岁之后越来越优秀,很多牛人大佬都曾谈到过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提到了一点,就是“不要抱怨”,不要抱怨环境,不要抱怨现状。
能做到不抱怨,这是一个人从思维认知层面最根本的改变,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但只要做到的人,都会因此受益无穷。
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三条准则,能做到这三条准则的年轻人,即使暂时没有得到物质成就,仅仅在心智思想上,你就已经远超同龄人一大截了。
01 明白“人生没有捷径,速成绝无可能”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间,有些阶段是无法跨越的。就像胎儿一样,没有人能够做到今天怀孕,明天就分娩,期间一定要经历40周左右的孕育才可以。
学习新技能,改掉坏习惯,达到理想目标,获取社会资源,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人生从来没有捷径,即使有,捷径也是最难走的那条路,你反而要付出的更多。
不如先把手上有的资源用好,投入到过程中去,完成一个个任务的最小闭环,由点及面,积累到一定的势能,再去关注自己想要的。
把“我要什么”的思维,换成“我有什么”的想法,不仅能够帮助你强化自己的优势,还能让你更有活力,不会一遇到问题就抱怨环境。
02 清楚“完美并不存在,完成大于完美”
在大不列颠语料库里的统计数据显示,“完美主义者”总是和“脆弱”一块出现,看起来很奇怪,这到底是由于什么内在关系呢?
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担心做不到完美,就一直不敢开始,迟迟不肯动手,美其名曰自己是秉承着“做不好就不做”的人生态度,却始终不敢承认自己内心脆弱的事实。
海明威曾坦言,一切伟大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达芬奇在临死前还在《蒙娜丽莎》画像上改动了几笔,即使他已经完成这幅画很多年了。
可见,完美主义者的脆弱是没有认清这一现实,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只要一出手就必须华丽耀眼,如果达不到,就宁愿在一旁自甘堕落。
没有什么事是一开始就能完美的,即使是已经完成的事情也不可能完美,我们要接受完美并不存在的客观事实,尽心去做,完成大于完美,为过程努力,而不仅仅是为了结果喝彩。
03 接受“未知永远存在,人生没有彩排”
很多人在做一项新任务时,害怕未知,希望所有变量都在自己的掌握中,总想把什么都搞懂之后才开始。
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在准备的过程中消磨了意志,直至半途而废,做出令自己追悔莫及的决定。
那么到底要怎么接受未知呢?
我们可以尝试把未知分成两种,一种是永远解决不了的,一种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能够解决的。
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对我们意义不大,可以直接忽略。第二种问题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要把精力放在这些问题上。
首先放弃马上就要解决的想法,不过多纠缠,把问题先记录下来,然后带着疑惑和未知继续前进、学习,当然这并不代表忽视,而是在之后的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未知永远存在,懂得在未知中不断前进,才是一个人越来越优秀的开始。
总的来说,不抱怨的前提是接受现实,而接受现实又分为三个层面:速成绝无可能,完美并不存在,和未知永远存在。
只有先接受了现实,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
接受现实,和我们平常说的“认命”并不是一回事。“认命”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心态,而接受现实是要认清什么能够改变,什么不能改变,重塑自己的思维系统,为未来人生更加艰难的考验,提前打下坚实的心智基础。
在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人越来越优秀的表现。相信时间的力量,一直做,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它最终会给你确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