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晚,年年被吐槽但总有人看。今年春晚给我的印象是背景色彩过于绚烂,在感叹高科技手段之余,觉得有点杂乱。
昨天读了朋友圈的《为什么大牌时装在cun晚就失去了高级感?| 画事》,终于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得到了论证。
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美学教育,普通老百姓缺乏,专业人士可能也是。欧洲的各种旅游景点介绍中,在博物馆下都会注明开放时间、日期、门票金额,然后还会有一条:欧盟学生免费。而欧洲的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里也经常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在参观。这些日积月累的积淀在不知不觉间拉开差距。
我原先在法国公司工作,在与法国同事的互动中深感culture difference 甚至shock。为期一周的learning expedition中安排了不少文化浸润环节,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凯布拉利博物院……在他们的眼里,文化、经济、政治密不可分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凯布拉利博物馆的入口,各国文字打在地上汇成一条“河流” 。博物馆里的好多画作和艺术品实在有些欣赏无力,比如那块黑板:( 看到后来,我们又困又饿(时差之苦),而法国老板津津有味。
还有一次法国老板来上海开会,中午在公司周围一家不错的餐馆吃饭。包房里,菜陆续上齐了,法国老板坐在我边上,问我为什么这间房间没有画,我一开始还以为听错了,后来才确定没听错。在她的眼里,这样的餐厅没有画是很不正常的事儿,而要不是她问我,我压根儿就没注意到。这其实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