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用最好的情感陪伴孩子,不评判也不讲道理,任由孩子不学习玩手机,这是不是放纵呢?》

    妈妈的困扰:用最好的状态,最美的情感去陪伴孩子,对孩子玩手机,不学习不管不问,也不讲道理,也不评判他,这不是纵容不管吗?如果对孩子降低要求他不上进了怎么办?没人监控的超市就一定会丢东西。 今天谈到的是无条件的爱和原则之间的事,无原则,无底线,会不会导致孩子行为失控?会不会纵容孩子不好的行为?

    (一)、一个孩子要变好,前提是什么? 一个孩子变得善良、上进,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被人无条件的爱。 我们无条件的爱,用最美好的情感去陪伴他,才能激发出孩子身上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把孩子的欲望和动力激发出来了,他慢慢有了这些善的、上进的、好的人类行为。如果孩子从小被怀疑,被否定,他感受的是人性的恶,在批评、指责、打骂的环境中长大,孩子感受到的是恐惧,那么孩子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就出不来。他是一个前置性条件。

      (二)、孩子的美好情感从哪里来的? 爸妈在一个爱和美好的状态里边,有美好的情感,有对人的基本信任,才能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孩子,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他就是直接感受、直接模仿,他不分析。你讲了一堆,我之所以把你揍成那样,是因为我爱你,我天天盯着你写作业,并不是不信任你,是担心你不自律,担心你完不成作业受伤害。你无论怎么解释,对孩子而言,他的理性能力,背景知识,人生经验还不够,他更倾向于直接感受。无论你说的天花乱坠,你对他爱不爱?信任不信任?你对的爱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有杂质还是没有杂质,纯度有多高?他直接感受的,他不分析。所以你给孩子讲一堆道理,貌似他听懂了,实际上没听懂。

      家长的最好状态,去条件,去评判这样的陪伴,就是孩子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必要前提。

      (三)、这个问题从哪儿来的呢? 如果我们从孩子小时候给他的就是真爱,你真的信任他,那么我们今天就问不出来这个问题,因为你遇不到不自律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会存在。是因为我们没有在那个状态里,我们自己没有安全感,恐惧,控制,强迫,对孩子没有信任,所以才导致我们遇到了这个问题。

      当我们真的在美好的情感状态里,这个问题跟你就没啥关系!就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你不会看到那个对自己行为不自律,整天发疯玩游戏,对人情感冷漠,你说一句他顶三句的孩子。

      之所以能问出这个问题,其实否定的是我不具备这个条件。其实我们不是在否定孩子,我们否定的是自己,“那个状态我没有”,如果我们反反复复的问这个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我们无能为力的解释和辩解(是无意识的)。 你到博瑞智,有好多家长他就有充盈的情感,小时候被信任,被爱过,他也能信任孩子,条件的爱他、理解他、接纳他、欣赏他,因为他以前就被那么对待过,所以他们很自然的就把这些动作做出来。跟这些家长沟通沟通,会发现他压根就没遇到这个问题,他无需解释,无需辩护。

      (四),超市没人监管,一定会丢东西。从社会层面,群体层面来看这件事儿,是对的。接着往下问:超市监管的是哪一类人?哪一类人会偷东西?哪类人不会偷?是所有人都会偷吗?还是有人会拿,有人不拿?哪类人会破坏秩序和规则?哪类人会更不自律呢? 没有被爱和信任过的人,没有被无条件接纳和欣赏的人,会更不自律,他也不信任人,他看这个社会和群体,都是从恐惧出发,这样的人,私欲会更强,跟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会更弱。超市监控的是不自律的、没有被人性的爱和善把他导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这批人。而不是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人。 再往下问,谁会那么干?

    有物质上贫穷的人,不一定去偷东西。真正在情感上匮乏、贫穷的人,没有被爱和信任过的人,才会把公共的东西占为己有,情感上富足的人,会教人向善。

    (五)、我们说降低要求,不再评判,不讲道理,用最好的状态去陪伴他,我们要求降低了,孩子不上进怎么办?各位,这可不是降低要求,能让一个人充满爱,接纳、欣赏孩子,这是极高的要求。这个是你教育孩子最高的标准。如果我们做到这个,孩子是不会不上进的。因为你激发了他向上、向善,完善自己的欲望, 人想变好只有一条路,你没办法教会人向上和向善,你只能激发他自己向上和向善的欲望,由孩子自己完成这个过程,别人代替不了。你就是做了一辈子好人,你都无法把你好的经验直接给他,必须是他自己有这个欲望,他才能成为那样的人。有的人被激发了“恶”,有的人被激发了“善”,就看他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如果我们能给到孩子真、善、美,这是对爸妈极高的要求。

      (六)、我们经常反过来,“自己达不到这个要求,我们总觉得对孩子的要求定低了”。凡是对别人高要求的、高条件的,说明我们自己严重匮乏。自己这儿没有,你才会要求别人,如果你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对人不是这样要求的,我们对人是爱、接纳、欣赏、包容、理解、信任的。“他是辩证的关系,我这儿没有,才会给孩子提那么高的要求,我们给孩子提条件越多,要求越高,反证的是我这儿没有”。 杨老师对自己孩子和有过陪伴人家孩子的经验,是这么过来的,发现那些孩子真的走向善,向上进取的心,完善自己的欲望。所以这一路走过来,发现原来人是这么回事儿。个人就坚定了这个信念。 育人是一个辩证思维,你这儿有了,那儿就不用提那么多要求,不用担心他变坏。你这儿没有,会发现那边就容易不自律,容易出现各种我们担心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