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成为好父母,因为有爱;在陪伴学童成长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不太容易成为好家长,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教——咱也不是学教育的呀!作为一名非教育从业者的在职妈妈,在陪伴尹小溪小盆友成长的六年多时间里,我一路摸索,得到很多对幼童启蒙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她成为小学生成为学童之际,开始真正检验和考验我的启蒙教育了。从今开始,记录一个中国式家长的陪读经验。
尹小溪小朋友,六岁半,2017年9月正式入学成为小学一年级生啦!跟大部分同龄小朋友比较,她入学时点的学前启蒙状态应该算得上奇葩了。她没上过幼小衔接班,除了自己名字外完全不会写字,没学过拼音,没学过加减法,总之就是没提前报班学过任何一年级那些语文数学知识。
但是,她已经完全识字,达到了独立阅读全文字长篇小说的程度,文字阅读速度达到可以看中字美剧的程度;她有一定独立自学能力,比如自己看视频学会了还原各种异形三阶魔方(标准三阶是家长教的)。所以,这样的尹小溪,虽然早已不是白丁,但就一年级学业和知识点习惯来说,确实是完完全全零起步。她的情况就是这么颠倒和奇葩。
为什么大家觉得需要上幼小衔接班
现在的教育风气,貌似小学入学准备就等于上幼小衔接班。很多家长认为上幼小衔接班是环境所迫,因为大家都在上,很多孩子入小学时已经学过,所以一年级老师课堂进度快,甚至默认孩子都是会写字会拼音的,在这种环境下家长担心没上过衔接班会跟不上一年级的节奏。归结起来,衔接班的作用主要是三点:
1、防止一年级老师课堂进度太快太跳跃
2、降低孩子一年级新生起步的适应难度
3、培养作为一个学生的课堂和作业习惯
为什么我不赞同上衔接班
尽管我也有对一年级的担心,也看到尹小溪的幼儿园很多好朋友都在衔接班里度过暑假,甚至我还被家里催着报衔接班,但我和溪爸经过利弊分析后仍然坚持我们一贯地“不提前学习术科知识、只做学习习惯启蒙训练”的原则。从我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验来说,我觉得提前学习学校的术科知识,对建立孩子的起步学习和思考习惯,是弊大于利的。
1、双倍课时法,是一种恶性循环的低效学习方法。
幼小衔接班说白了就是提前学习拼音和一年级数学等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用双倍课时时间投入来换取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么做,短期来看效果显著,孩子入学后,会写字、会拼音、会加减法,快速适应一年级作业要求,天天得表扬。但长期来说,双倍时间法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或者说这种方法等到初高中后就不适用了,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学习深入难度加大后,完成当期学习任务的时间会趋于饱和,你就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去抢跑或者用双倍时间去换学习优势了!
一年级起步阶段,最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起点,就依赖于双倍课时法,那么以后知识难度增大后,则更难摆脱对双倍课时法的依赖,只能恶性循环下去。
2、脑力运转强度不足,是一种低效的思维习惯。
学习起步阶段就依赖于双倍课时法,对脑力的训练其实是不足的。原本一个课时就应该掌握的知识,习惯性靠两个课时去掌握,习惯性指望这次没听懂还有下次课。在单位课时内,大脑没有充分调动到“听一次就百分百搞定”的运转状态,而大脑的这种高效运转强度,是需要长期累积训练才能逐渐提高的,在学简单知识时都达不到一定思考强度,以后更难。
3、学校课堂听讲没质量,是最糟糕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新生,是建立课堂听讲习惯的起点阶段,起步时如果有了坏习惯,今后纠正起来非常困难。衔接班抢跑,导致学校课堂上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点,容易使孩子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学校课堂的听讲习惯:因知识点重复而对学校课堂失去兴趣不爱听讲,误认为自己很聪明学校老师讲的自己都知道,误认为新知识在课外课堂学、学校课堂听不听无所谓。最后,学校课堂的听讲习惯,就变成了正餐不好好吃,天天离不开加餐,把加餐当正餐。
所以,基于上述理由,我不仅没有报幼小衔接班的打算,甚至一直刻意避免她去接触一年级知识点的书籍,就为了让她保持对课堂知识的新奇兴趣。
入学准备真正要准备的是什么
我觉得真正的幼小衔接,是培养孩子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吸收效率,家长要观察和培养的,是孩子花最短时间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入学前,是教会孩子,什么是听课以及怎样听课——这和学什么知识点是两码事。用现在最热门的TED课程来说,就是学习“学习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层面在日常聊天中逐渐向孩子传递衔接信息和实践引导:
1、怎样掌握小学课堂规则?
首先要介绍课堂基本规则信息,比如每节课40分钟、课上一般不能请假离堂、每天的课都是像火车一样环环相连的新知识、有作业和考试、问答规则等等。然后通过讨论互动,让孩子比较小学课堂和幼儿园课堂的差别,进而引导她去分析用什么做法可以去适应小学课堂规则:课间记得去上厕所以避免上课时尿急,在学校注意增减衣物以避免生病请假掉课,注意调节座位座椅和坐姿以避免久坐太累,课间不要跑太远以避免上课迟到……
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让孩子对小学课堂是咋回事做到心中有谱,就能有效减少新事物带来的茫然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2、怎样学会全神贯注听讲?
我主要从两方面引导:一方面,建立听课重要性的认知,就是让她知道一条逻辑“上课没听讲→知识没学会→玩儿的时间要去补学”;另一方面,通过“听故事一遍+复述”的练习,训练孩子认真倾听和记忆的能力,并不断强化提高。
最好的引导,是在孩子的生活场景中,润物细无声地给予指引。每当带孩子玩儿的时候经过补习班,我就告诉她“你看,上课不听讲的后果就是晚上来补课,把玩儿的时间都占了”;她听凯叔讲西游记时,我要求她认真听一遍,然后扮老师给我讲故事,尽量不要漏掉细节。
这两方面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刻意引导,在“只听一遍”上反复强化,慢慢就会发现,“认真听一遍”会成为孩子脑海里的一个开关,这个开关一开,大脑就转换到一种全神贯注倾听的状态,听得仔细记得牢固。
3、怎样掌握课堂问答规则?
主要是告诉孩子回答问题的基本礼仪:会的问题要大声回答,确保连教室角落里的人都听得见你精彩的回答;不会的问题,有两种回答方式,一是直接说自己不知道,二是说自己想到的思路,但默不作声是不礼貌的;对每个问题都要积极思考,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记住别人回答的那些自己没想到的答案,等等。
问答规则和思考习惯的练习,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操作,就是多多地和孩子讨论问题,交流问答,在问答中注意点拨基本礼仪。家长平日与孩子讨论问题越多,孩子就越会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参与问答积极性就越高。
和孩子的交流讨论,要想受孩子欢迎走进儿童的心里,要想开拓孩子思路启发心智,要避免进入两个功利主义误区:一是只认为讨论与学习相关的问题才算是学习,老和孩子谈论学习和成才之类话题;二是不要居高临下以成人的权威去强迫孩子“哪儿那么多为什么、照我说的来就行了”,你不给孩子解释为什么说服他们,他们慢慢就不爱问问题了。
任何关于习惯的准备和养成,都非一日之功,都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强化,直到变成行为模式。所以,好的习惯,说到底,靠的是家长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引导,而不是衔接班的几节课就能解决的。因此,无论上不上衔接班,都应该注意上述正反两方面的问题,培养“学习的能力”,规避抢跑对学习习惯建立的负面影响。
尹小溪到了接受检验的时刻了!不会写字,不会拼音,上学第一天就遇到了问题,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抄作业,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我怎么教尹小溪克服这个困难呢?我正式开始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博弈。
相关文章链接:
原创声明: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