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作为儒家经典,作为四书五经之首,《大学》一直以来给人的都是神秘且神圣的一层面纱。此《大学》非彼“大学”,不是现在大家通过高考考上的那种,其实说起来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份启蒙读物了。
《大学》并不长,全文只有1700多字,这篇据传曾子所作,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余年仍能经久不息,自有其成为经典的道理。
《大学》也并不深奥,如果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八个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信这样一说,大家就都熟悉了。这八条目是《大学》的中心思想,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更是自古以来君子的立身标准,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八个词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格物,致知。提到格物,好像容易想到朱熹的教条主义,但其实格物本身是客观的、是求真知的,是为了“致知”的。其实格物并不难,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曾“格”过物,见什么都要刨根问底一番,难的是保持一颗好奇心,不囿于标准答案,在追寻真理的路上永不止步。
诚意、正心。有句笑话是这样说的:“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实就说明了其心不正,有再多的只是也只能对社会徒增危害而已。通过学习,对世界有了认知之后,更要注意自我道德的修养,时刻约束自我的内心,与一些恶的本能做对抗,始终向善。
修身、齐家。儒家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你能力达不到的时候,在你还未发达的时候,先修养自身、约束家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相信若是连家都齐不好的人,也就不要再想后面的事了。
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理想,是所有读书人的最终诉求,就连狂放如李白亦渴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这八个方面可谓层层递进,如同心圆一般,环环相扣。这是君子的自我修养与自我要求,它的好处就在于向外有无限可能,向内亦可坚守本心。若是真君子,便是能屈能伸,俯仰皆宜,没有际遇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诚意,注重修身立德,一旦襟抱得开,便能大展拳脚,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八个方面又遥相呼应,不是越级修炼,而是一种精神的互通。若说上初中的孩子,还在格物致知的阶段,但能够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又是胸怀天下的,而他长大之后,也当真治国平天下了。
这八个方面还是循环往复的,哪怕已经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依旧要回过头去对未知的领域重新开始格物。学海无涯,更何况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甩在后面,必须不断地充实自我,才能于内心寻一份安定,于外界寻一份踏实。
现代人的机会比古代人其实是更多了的,“学而优则仕”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也有千千万万,但君子的养成路径并没有变,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并没有变,“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词真言也没并没有过时,只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经典,常读常新,常学常新,常悟常新。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