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她让我叫她花花,我觉着别扭,就简称阿花吧,虽然她的真名和“花”根本没有半点联系。阿花大概三十多岁的样子,说句或许刺痛她内心的话来讲,不小了。或许根本不会刺痛她,用她一贯的语言风格来回击我就是:老娘才不老,老娘永远十八。我们大概认识将近六年了吧,从我初中开始到高中毕业,写到这儿,我忽然很难想象六年前她大概二十多岁的样子,小姑娘吗哈哈。她开了一家店,卖衣服的,我不喜欢逛街,除非网购,不然就去她那儿,唠嗑也好,闲聊也好,能坐一个下午,末了才想起要买衣服。很巧的是,她又是我的学姐,好像冥冥中就增了一点缘分。
如今去她店里,她一贯的开头是“你真是越来越瘦了”而我的一贯开头是“亲你找到男朋友了吗”。
以前总是会催她,大姐你不小了该定定了。今天我倒是没说,听她在讲。“上礼拜相亲了,相了三个。”我顿时眼前一亮:“怎么样啊,有没有看中的。”她露出一副事不关己慵懒而不带随意的态度道:“就那样呗,现在名字和人都对不上了。”晕…随性得让我佩服。
“那你现在这样真的习惯吗。”我幽幽地问道。 “有什么不习惯的,一个人的生活我都过了多久了啊,该吃吃该穿穿,自己赚的钱养自己养得好好的,干嘛非要结婚。我现在呢就是管管店看看书听听音乐,空了就去和十多年的闺蜜逛逛街吃吃饭,或者去她家帮她一起带孩子,惬意得不行啊!”
好像她说得很对,不过我还是不死心。“那你想过以后吗,比如四十岁以后,你不会孤独吗?” “孤独?”她不屑地盯着我,“大姐,你给我解释一下孤独的意思。两个人不怎么喜欢坐在一起尴尬地玩手机那才叫孤独,有时候我身处在不喜的热闹中才会孤独,我不是不想结婚,只是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
这句话突然觉得似曾相识,那不是几年前非物质主义者的我常言的观点吗,记得那时候的英语课,老师讲了一篇课文,具体不记得了,只知道当时我就说了一句to love for love,not to live.老师定定地看了我几秒,然后说I hope you don't love for material things.
当时有人笑我白痴。
而后来,我大概再也没有向谁谁谁提过这样的看法,可能连我自己也自然而然地觉得我是幼稚的。而今天,她就在我面前,好像随意而不失理智和庄严地说出了这句话,无饮酒,却让我酣酣然。
我突然觉得,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不被认可的观点被提了上来,我有些激动了。果不其然啊,人的意识中是只活一次,应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结一次婚,也要与最投缘的人结婚。在所有愿望与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下,那些规矩和死气沉沉的理论便显得有些渺小不值了。用她的话来讲“人家老公能给自己女人买的东西我自己也能买啊,过年回家爸妈逼婚说几句看我自己有挣钱能力还能往家寄点钱他们也不会再说什么啊,别人要BB也不会来选择我,为什么,因为我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比她们差啊。”
归根到底,对着精神追求中的她到底是个女强人,或许是天性,或许是生活与岁月的磨合压绉着她,变得比别人强。 而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佩服。我讨厌那些动不动矫情地说一句类似于爱情不来我不盛开或者真爱败给了生活之类的fzl排行榜第一的句子,自己没有本事却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伪装成一副林黛玉的样子,实则露出的却是东施效颦的丑相。明明做着违心的事情却把责任推给生活推给压迫,却从不在向社会向大流低头的自己身上找毛病。
而阿花,却秉着十八岁那年的初衷,一边打拼,一边等待,一边享受,一边生活。
我终于大概能相信她那句经典—老娘永远十八了。
以前她总是希望我去当导演,包括现在也是,动不动扔我一句“以后你当了大导让我去当群演啊”我说我不当导演,我要不写东西吧,把你的故事写一写,够我写的了。她总是满不在乎地说“我有什么好写的,没啥东西。”嘿阿花,要是真把你的故事写下来,够我写一本了,就你和你闺蜜那十年友情福难同当就有半本了。
当然,阿花的故事还没有完,只是今晚忽然心血来潮,写了几行,也但愿什么时候再去见她的时候她能笑着对我说:“啊!跳跳,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找到真爱了!”
那你真的是活出了十八岁的样子,而且将来的每一天永远都是这样了!
哦对了阿花,我推荐你去看的是余华的作品,不要忘了哈。
感谢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你,愿你也活出你原本最想活的样子,永远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