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西汉时,朝廷派使者深入西南,两千多年前中原王朝习惯将当今云南、四川南部等地生活的少数民族称为西南夷,如今56个民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再也没有夷夏之分。当时西南一带有很多小国,一个小国的君主叫滇王,他自以为自己的国家很大而汉朝很小,竟然在大汉使者面前问:“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一个大?”夜郎这个小国的夜郎侯也问同样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笑话,因为道路不通,西南地区各小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北方有如此强大的汉王朝,竟然异想天开地认为汉朝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国家罢了,像一个州那样大。这就是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在夜郎自大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之后,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写了一首诗《鱼儿》,又一次告诉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王安石写道:“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王安石看到路边有一个小池塘,几近干涸,行人和车马在池塘边匆匆走过,池底的鱼儿竟然还不知道死期将至,还在游来游去嬉戏打闹,一片欢腾的景象。而王安石则深知它们即将灭亡的命运,不禁为这群囿于池底的小鱼叹息,它们终其一生困于狭小的池塘,未曾听说过大江大河的波涛,以为世界的所有美好只在这一方浅浅的池塘。如果没有人把它们提起来放入江河,到它们死之前它们都不知道世界是如此广阔。
这是一首发人深省的哲理诗,同《史记》中夜郎自大的故事前后相承,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伟大的文学家王安石都意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局限了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困住自己的脚步,在与世隔绝的山沟里坐井观天,那么最终会后悔无比,至死我们都无法认识这个广阔的世界。
我们在自己熟悉的小乡村、小镇、小城市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们自以为人生的幸福就在于不温不火的安稳,殊不知,更加广阔而精彩的世界在我们常规的生活之外,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之外。如果我们没有向外探寻的勇气,就好像我们与世界之间隔了连绵的群山,我们没有好奇的翅膀、没有开天辟地的勇气,就只能被枯燥的生活吞没,永远困在无聊的山沟中。
千年前,诗仙李白写下《蜀道难》,他感叹蜀地与世隔绝:“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我们困于生活的大山之中,未曾向外探求,未曾发现生命中的新奇,不与世界通人烟。但总有勇敢者,像当年开辟绝路通往中原的壮士一样,使天梯石栈相钩连,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做地崩山摧的壮士,而不要做不通人烟的山民。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或许在封闭的小宇宙中认为自己能力最强、能量最大,一爆发无人能挡。但只要我们戴上望远镜去看看山外的云端,总会有比我们强十倍百倍的人在那里翱翔。夜郎自大,不知道比自己强千百倍的汉王朝,结果闹了笑话。我们如果自大,就不能看到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才,就无法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也会因为德不配位而痛苦不已。
所以说,迈开步子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吧,去看看比我们优秀的人的生活,去看看高山大川,去领略世界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