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给国学社的同学讲《论语》。讲到“无友不如己者”一句时,发现这句话很不好理解。
一般的解释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可是,这不是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吗?再说,如果你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那么,比你高明的也会瞧不起你。你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比你高明的人也不会和你做朋友。这样一样,高不成低不就,你就没有一个朋友了。刘开在《问说》中写得好:“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所以,持这种态度,不是好的交友和学习之道。
还有一种理解。“如”理解如同、相像,即志同道合。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和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说得也很有道理啊。但是,这样一来,似乎也有点偏颇。那些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就完全被排除在朋友之外了。这种朋友观,似乎也狭隘了些。
最好的理解是什么呢?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倒装句,即“无不如己之友”,就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孔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其长处的;即使没有长处,其短处也足以值得自己警醒改正。和有明显缺点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正可以警醒自己啊;当然,如果你想帮助他,不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吗?
我问学生:哪一种解释更有理?学生说,都有道理啊。但我不满意这样说不出道理的回答,继续追问:哪一个层次更高一些。这一次,学生的回答整齐干脆,最后一种。为什么呢?思想境界更高嘛。
谈到思想境界,我一下领悟到,这句话的三解释正隐含了交友和学习的三个境界。
第一层境界:接近优秀者向优秀者学习。
第二层境界:寻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
第三层境界:虚心向接触的一切人学习。
第一层境界是初级阶段,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所以,必须寻找榜样,以带动自己学习。有人担心榜样不会带动自己,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真正的好学者,是虚怀若谷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者,是“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者。再说,优秀者帮助不优秀者,其实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在学习上,自以为明白还不算真正明白,只有把不懂的人教明白,才算真正的明白。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学习效率最高的,就是教会别人啊。
第二层境界,是中级阶段。寻找志同道合者,是学习上路之人的自然选择。《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学习一定要和朋友交流,以拓展视野,交流思想,解决疑难,建立学习共同体。好的学习共同体,就是学术团队啊。古代的诗社文社,如东林书院、复社、南社等都是这样。可惜,在目前的中国,在中国的中小学,学习共同体几乎还没有形成。但是,在网络上,在QQ、微信和简书上,这样的学习共同体非常多。希望我们的国学社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种境界,是最高境界。学习者本身的水平高能力强。这时,整体上比他强的人已经不多了。难道他就不学习了吗?不是,他更需要学习。就像《两小儿辩日》所说的那样,孔子也不是什么都懂啊,他也需要向小孩子学习啊。其实,古希腊哲学芝诺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说明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现代社会,知识的领域越分越细,要成为全才几乎不可能。只要某个人有一技之才,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啊。
本来,我只是讲“君子”课程时顺便讲到这句话。不料,却发现这句话大有深意。一句话包含了如此丰富深邃的内容。那么,整部《论语》又该是多么丰富的一座文化宝库啊。真希望同学们都来好好读读《论语》甚至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