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在开发完Spark作业之后,就该为作业配置合适的资源了。
Spark的资源参数,基本都可以在spark-submit命令中作为参数设置。
资源参数设置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没有充分利用集群资源,作业运行会极其缓慢;或者设置的资源过大,队列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提供,进而导致各种异常。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导致Spark作业的运行效率低下,甚至根本无法运行。
因此我们必须对Spark作业的资源使用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知道在Spark作业运行过程中,有哪些资源参数是可以设置的,以及如何设置合适的参数值
2. Spark作业基本运行原理
原理见上图。
我们使用spark-submit提交一个Spark作业之后,这个作业就会启动一个对应的Driver进程。根据你使用的部署模式(deploy-mode)不同,Driver进程可能在本地启动,也可能在集群中某个工作节点上启动。Driver进程本身会根据我们设置的参数,占有一定数量的内存和CPU core。而Driver进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集群管理器(可以是Spark Standalone集群,也可以是Yarn资源管理集群)申请运行Spark作业需要使用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指的就是Executor进程。集群管理器会根据我们为Spark作业设置的资源参数,在各个工作节点上,启动一定数量的Executor进程,每个Executor进程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内存和CPU core。
在申请到了作业执行所需的资源之后,Driver进程就会开始调度和执行我们编写的作业代码了。Driver进程会将我们编写的Spark作业代码分拆为多个stage,每个stage执行一部分代码片段,并为每个stage创建一批task,然后将这些task分配到各个Executor进程中执行。task是最小的计算单元,负责执行一模一样的计算逻辑(也就是我们自己编写的某个代码片段),只是每个task处理的数据不同而已。一个stage的所有task都执行完毕之后,会在各个节点本地的磁盘文件中写入计算中间结果,然后Driver就会调度运行下一个stage。下一个stage的task的输入数据就是上一个stage输出的中间结果。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将我们自己编写的代码逻辑全部执行完,并且计算完所有的数据,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为止。
Spark是根据shuffle类算子来进行stage的划分。如果我们的代码中执行了某个shuffle类算子(比如reduceByKey、join等),那么就会在该算子处,划分出一个stage界限来。可以大致理解为,shuffle算子执行之前的代码会被划分为一个stage,shuffle算子执行以及之后的代码会被划分为下一个stage。因此一个stage刚开始执行的时候,它的每个task可能都会从上一个stage的task所在的节点,去通过网络传输拉取需要自己处理的所有key,然后对拉取到的所有相同的key使用我们自己编写的算子函数执行聚合操作(比如reduceByKey()算子接收的函数)。
这个过程就是shuffle。
当我们在代码中执行了cache/persist等持久化操作时,根据我们选择的持久化级别的不同,每个task计算出来的数据也会保存到Executor进程的内存或者所在节点的磁盘文件中。
因此Executor的内存主要分为三块:第一块是让task执行我们自己编写的代码时使用,默认是占Executor总内存的20%;第二块是让task通过shuffle过程拉取了上一个stage的task的输出后,进行聚合等操作时使用,默认也是占Executor总内存的20%;第三块是让RDD持久化时使用,默认占Executor总内存的60%。task的执行速度是跟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有直接关系的。一个CPU core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线程。而每个Executor进程上分配到的多个task,都是以每个task一条线程的方式,多线程并发运行的。如果CPU core数量比较充足,而且分配到的task数量比较合理,那么通常来说,可以比较快速和高效地执行完这些task线程。
以上就是Spark作业的基本运行原理的说明,可以结合上图来理解。理解作业基本原理,是我们进行资源参数调优的基本前提。
3. spark内存管理
(1) spark-1.5.x版本以前使用静态内存管理
(2) 从spark-1.5.x版本以后使用同一内存管理
版本不同,这些配置对应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
4. 资源调优
(1) 搭建集群的时候分配够资源
在spark-env.sh配置文件中,指定整个集群的资源
SPARK_WORKER_CORES, to set the number of cores to use on this machine, default: 1
SPARK_WORKER_MEMORY, to set how much total memory workers have to give executors (e.g. 1000m, 2g), default: 1g
SPARK_WORKER_INSTANCES, to set the number of worker processes per node, default: 1
(2) 提交任务时合理分配资源
--total-executor-cores
- 参数说明:
该参数用于设置Spark作业总共可以使用多少个core - 参数调优建议:
不要超过队列总CPU core的1/3~1/2左右比较合适
--num-executors
- 参数说明:
该参数用于设置Spark作业总共要用多少个Executor进程来执行。Driver在向YARN集群管理器申请资源时,YARN集群管理器会尽可能按照你的设置来在集群的各个工作节点上,启动相应数量的Executor进程。这个参数非常之重要,如果不设置的话,默认只会给你启动少量的Executor进程,此时你的Spark作业的运行速度是非常慢的。 - 参数调优建议:
每个Spark作业的运行一般设置50~100个左右的Executor进程比较合适,设置太少或太多的Executor进程都不好。设置的太少,无法充分利用集群资源;设置的太多的话,大部分队列可能无法给予充分的资源。
--executor-memory
- 参数说明:
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Executor进程的内存。Executor内存的大小,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Spark作业的性能,而且跟常见的JVM OOM异常,也有直接的关联。 - 参数调优建议:
每个Executor进程的内存设置4G~8G较为合适。但是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具体的设置还是得根据不同部门的资源队列来定。可以看看自己团队的资源队列的最大内存限制是多少,num-executors乘以executor-memory,是不能超过队列的最大内存量的。
此外,如果你是跟团队里其他人共享这个资源队列,那么申请的内存量最好不要超过资源队列最大总内存的1/3~1/2,避免你自己的Spark作业占用了队列所有的资源,导致别的同事的作业无法运行。
--executor-cores
- 参数说明:
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这个参数决定了每个Executor进程并行执行task线程的能力。因为每个CPU core同一时间只能执行一个task线程,因此每个Executor进程的CPU core数量越多,越能够快速地执行完分配给自己的所有task线程。 - 参数调优建议:
Executor的CPU core数量设置为2~4个较为合适。同样得根据不同部门的资源队列来定,可以看看自己的资源队列的最大CPU core限制是多少,再依据设置的Executor数量,来决定每个Executor进程可以分配到几个CPU core。同样建议,如果是跟他人共享这个队列,那么num-executors * executor-cores不要超过队列总CPU core的1/3~1/2左右比较合适,也是避免影响其他同事的作业运行。
--driver-memory
- 参数说明:
该参数用于设置Driver进程的内存。 - 参数调优建议:
Driver的内存通常来说不设置,或者设置1G左右应该就够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需要使用collect算子将RDD的数据全部拉取到Driver上进行处理,那么必须确保Driver的内存足够大,否则会出现OOM内存溢出的问题。
--driver-cores
- 参数说明:
Cores for driver (Default: 1) - 参数调优建议:
因为Driver端不会执行task,所以保持默认即可
(3) 提交的任务要充分使用资源
充分使用资源就是要提高任务的并行度,提高并行度就是要给RDD设置更多的分区,有以下几种办法,可以改变RDD的分区数
<1> 降低HDFS的block块的大小
因为Spark用的读取文件的方法是MR的方法,所以读取文件的时候,首先划分成一个一个的split。RDD的partition数=split数,而在默认情况下,split数=block数,所以partition数=block数,所以降低block块的大小可以增加block块的个数,从而增加partition的个数,从而提供并行度
<2> sparkContext.textFile(path, numPartitions)
在读取文件的时候可以指定分区数
<3> coalesce(numPartitions, isshuffle)
改变RDD分区数,一般设置第二个参数为false,用于减少分区
<4> repartition(numPartitions)
改变RDD分区数,一般用于增加分区数
<5> reduceByKey、groupByKey这些算子都可以指定分区数,决定返回的RDD的分区个数
val rdd2 = rdd1.reduceByKey(_+_)
默认情况下:RDD2的分区数和RDD1的分区数是一致的
可以修改分区数:
val rdd2 = rdd1.reduceByKey(_+_, numPartitions)
<6> spark.default.parallelism
- 参数说明:
该参数用于设置每个stage的默认task数量。
这个参数极为重要,如果不设置可能会直接影响你的Spark作业性能。 - 参数调优建议:
Spark作业的默认task数量为500~1000个较为合适。
很多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去设置这个参数,那么此时就会导致Spark自己根据底层HDFS的block数量来设置task的数量,默认是一个HDFS block对应一个task。
通常来说,Spark默认设置的数量是偏少的(比如就几十个task),如果task数量偏少的话,就会导致你前面设置好的Executor的参数都前功尽弃。
试想一下,无论你的Executor进程有多少个,内存和CPU有多大,但是task只有1个或者10个,那么90%的Executor进程可能根本就没有task执行,也就是白白浪费了资源!
因此Spark官网建议的设置原则是,设置该参数为num-executors * executor-cores的2~3倍较为合适,比如Executor的总CPU core数量为300个,那么设置1000个task是可以的,此时可以充分地利用Spark集群的资源。
<7> 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 参数说明:
spark sql编程中产生shuffle,决定shuffle过程中reduce task的个数
default:200 - 参数调优建议:
同 spark.default.parallelism
<8> partitionBy(Partitioner)
通过自定义分区器来改变partition个数
<9> join算子也会改变RDD分区数
val rdd3 = rdd1.join(rdd2)
默认情况下(spark.default.parallelism没有设置)时,RDD3的分区数是由父RDD中分区数最多的RDD决定的,比如rdd1有2个分区,rdd2有3个分区,那么rdd3有3个分区
<10> sparkContext.parallelize(List, numPartitions)、sparkContext.makeRDD(List, numPartitions)
以上生成RDD的方法主要用于测试代码中,也可以指定分区数
4. 设置调优参数的3种方法
配置这些参数有两种方式
(1) 在程序中硬编码
例如
sparkConf.set("spark.default.parallelism","100")
(2) 提交application时在命令行指定
./bin/spark-submit \
--master yarn-cluster \
--num-executors 100 \
--executor-memory 6G \
--executor-cores 4 \
--driver-memory 1G \
--conf spark.default.parallelism=1000 \
--conf spark.storage.memoryFraction=0.5 \
--conf spark.shuffle.memoryFraction=0.3 \
--conf spark.shuffle.file.buffer=64k
(3) 修改SPARK_HOME/conf/spark-default.conf配置文件
推荐使用第2种方式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