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仁很受人欢迎。清炒河虾仁,蘸醋,鲜美。虾仁炒鸡蛋,虾仁跑蛋,做法方便。虾仁豆腐,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的搭配。模仿日式料理,炖蛋内放一枚虾仁,学到点精致。要是觉得蛋炒饭里蛋白质不够多,加点虾仁,一点不影响烹饪的难度和复杂性。
懒得剥虾壳的人大概更喜欢吃虾仁。剥大虾壳,不得不借助手。剥小虾壳倒未必,虾壳是补钙的好办法。于是,油爆的做法,把虾壳弄脆,一起下肚子,不需要剥虾了。除非不喜欢虾壳的口感,或者嫌弃剥虾弄脏手,否则不会不爱吃虾。要么就是对虾肉过敏,那就不属于此范畴了。
吃大虾,不得不去虾头,剥虾壳。红烧大虾,油焖大虾,去了壳尝虾肉,考量的不单单是虾肉是否松散,是否粘着壳,还会被评判虾肉是否入味。虾肉带着虾壳,在有盐份的汁料里焖烧,时间太久的话,虾壳会起壳变白变脆,虾肉失去水分,缩体,与虾壳分离,和虾肉不新鲜黏连虾壳一样,会影响口感。因此焖烧大虾的时间把控很重要。对吃的人来说,心里有杆称,知道虾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对做大虾的人来说,手里要有感觉,知道怎么让虾入味。
六六写过一部小说,叫《双面胶》,拍成了电视剧,是讲凤凰男和上海姑娘成家,在浦东世博园附近买房子,落户大都市。上海媳妇怀孕了,乡下婆婆跑来上海,带着一个亲戚一起入住儿子和媳妇的家,说是帮忙照顾儿媳妇,实则投奔儿子长住。两个地方的人、两代人,生活习惯、观念完全不一样,摩擦难免。婆婆和媳妇在餐桌上为了吃虾,怎么吃虾,吃剩的虾壳吵了起来,成了剧中一个情节。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婆媳矛盾,可以写出来,拍出来,聊以解嘲。捕虾也可以成为电影里的一个传奇片段。阿甘在当大兵时听大嘴唇的黑人朋友絮絮叨叨地说着怎么捕虾、怎么做虾、家族成员怎么从农奴以此为本领生存下来的故事。等阿甘退役了,也去买了一艘船,按照朋友说的,出海捕虾,没想到竟然成了富翁,让人稀奇。
《西游记》里的虾兵蟹将们,在孙悟空下海拿定海神针时,晕晕乎乎,站不住脚跟,没法保卫龙宫。哪吒闹海时,也没有虾兵蟹将们什么事情。虾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是一个点缀。这大概和虾长得尖头尖脑的形象,群虾而动的习性有关系,注定成不了关键性作用。
而在外国文化里,如上电影《阿甘正传》里,虾却成了阿甘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难怪有外国人关于写怎么吃虾、怎么捕虾都可以写一本书。或者说外国人可以把怎么吃某样特定的东西,写出细枝末节来,写得洋洋洒洒乎。这大概也和他们追求个体的个性,这一文化背景有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