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秋节刚过,在这之前我老想着怎么样给八年级的学生介绍中秋节。以前教小学生相对比较简单,无非是看看有关介绍中秋的视频,画一两幅图,图图颜色,再做一点跟中秋有关的手工就可以了。现在教大孩子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都很不相同,显然以前的那一套方法已经行不通,而且最近忙得有点找不着北,偷懒的心态又占了上风。但细细一想,人类之所以能够发明出那么多东西,偷懒真的是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偷懒是促使人类进步的一大动力。举个例子,现在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的大部分问题,饿了可以叫外卖,买衣服可以网购,想出去了可以嘀嘀打车直接到家门口……
那怎么能够偷懒不让自己那么忙,还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关于文化节日的东西呢?都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哪有这么一举两得的好事儿,但这真的得看是什么事儿。文化节日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它有自己的一个故事线索,内容也比较丰富,这就让我想起了以前学生时代写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由此又让我联想到了大学时代学习管理学时的六何分析法,英文叫“5W1H”,也就是Who,When, Where, What, Why and How。通过这样一种询问的方式来学习中国的文化节日将会事半功倍。所以在讲文化节日之前的一天,我先给学生讲了中文的“5W1H”,并告诉他们回家后用“5W1H”分析法去上网查找中秋节的相关资料,每个人至少写六句话,前五句每句话对应一个W,最后一句对应How。
令我吃惊的是,第二天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关于中秋节的六句话的时候,答案非常的丰富且非常的全面,比如之前我都不太清楚到底有几个国家会庆祝中秋节,透过他们的分析,原来中秋节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有很深刻的影响,这让我也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我需要做的并不多,就是教他们把有关中秋节元素的重点词句用中文说出来,并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整合一下,最后让学生做一个简短的presentation,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给学生拍一个有关中秋的小视频,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把中国的文化节日活动展现出来。我想通过学生主动用“5W1H”对文化节日活动的分析,加上老师的对分析成果的整合,比起老师用英文去介绍文化活动,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要好得多,而且前者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后者则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我想这种“5W1H”的分析法,不仅仅只使用于中秋节,所有的节日活动应该都可以运用,而且“5W1H”是一个很好的扩展故事的一种方法,就想我们当初写记叙文一样,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有血有肉有脉络,这种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非常明显:老师可以“偷懒”,学生学得也轻松,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