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很早就读过,也读过很多遍,每一次读都会泪流满面(当然是在心中)。现在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读时,书本扉页的评价: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的表现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激励着千百万青年前进。看完已经有一周了,终于抽个时间写点东西。
故事围绕着黄土高原上一个农村家庭展开,兄弟姐妹四个,两男两女,以少安、少平两兄弟为主线的生活展开描写。
少平,一个充满诗意思想的青年,却始终过着平凡的生活,或者平凡的生活却始有着充满诗意的思想。小说一开始就是描写少平如何在高中贫困的不能再贫困的生活中上学的,在城市中上学的农村孩子那股心底里的自卑感我上学的时候一直都有,感同身受。这个内向、性格忧郁、热爱读书的男孩子在年轻时候就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想法,甚至有着诗意一般的精神世界,洪水来的时候,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救一个曾经让他难堪丢脸的女子,当他知道给他美好初恋却又深深伤害她的郝红梅陷入麻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斩钉截铁的去挽救她的一生。
倔强、爱读书、忧郁的性格一直在他身上深深的体现,高中毕业后回村里教书,三年以后在哥哥事业刚刚起步时候选择一个人走出大山见见外面的世界,不希望等老了的时候只记得自己的饭量和力气,但是当他独自一个人走到省城的时候却又只能干着搬砖的体力活,咬着牙,累到皮开肉绽也不要别人知道他是个读书人,却又独自一个人在没有完工的建筑物里面对着蜡烛默默的读书(当地委书记的女儿晓霞看到这一刻时候想到的只有是感动和震撼,放到现在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现在女孩子眼中流行的只是微博的热门话题和长腿的欧巴桑),把半年的积蓄给一个十六岁的受伤害的女孩让她回家,和地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的女儿进行着长期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直到他的爱人死去,她的父亲才知道他的存在,再加上妹夫的父亲是省委副书记,却又不离开那个随时面临死亡的煤矿,为了救工友而脸上留下伤疤,拒绝了好朋友金波的省医学院读书妹妹的爱情告白,故事的最后只留下他一个人对着镜子看着伤疤陷入沉思,留给我们思考的背影。
少平在离开工地将要去当煤矿工人时的描写:
少平晕晕乎乎挤过人群,来到东关大桥头,他在那“老地方”伫立了片刻,他用手悄悄的擦去满脸的泪水,向这亲切的地方和仍然蹲在这里的揽工们,默默的告别了,别了,我的忧伤的心酸之地,我的幸运和幸福之邦,我的神圣的耶路撒冷啊!你用严酷的爱的火焰,用无情的捶枬,烧炼和锻打我的体魄和灵魂,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包容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心脏。
别了,我的东关。
我们不会经历少平的苦难,我们也成不了孙少平。
青年!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着牙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的绊脚石。
我到现在依然不明白,为什么像少平这样有志向、有努力、有付出、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感、有素养、有背景、有社会关系、长得也帅也有忧郁气质的文艺小青年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此平凡,只有哪一个对着镜子自怜寂寞的背影,也许是将近四十岁的路遥对人生的感悟,也许是他对那个时代人们无法掌握命运时代的控诉,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的世界的一种诉说,也许是他没有来得及看到现在的世界,无法描绘那种真是的感觉。
给人希望,不就是有个好结果吗?起码此时此刻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少安去省城挣钱干最苦最累的活,去养活小妹和父母,去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其实男子汉是不用证明的,男子汉只要站在那里就行了。少平的勇气散发这一种诗意,一种脱离生活的飘渺而又空灵的诗意,总觉得少安太单薄和瘦弱了,他身上有着诗人的忧郁的气质缺少真实的感觉,或者说总有一种悲剧的色彩,缺少一种让人轻松的感觉。
比起少安,我更喜欢少安的文学形象,少安一开始就是以生产队长的形象出现的,头脑灵活,能吃苦,肯干活,有威望,这个十三岁就辍学帮家的男人身上浑身散发着男人的魅力,有一股擎天柱一般的领袖气质,有妻子秀莲的话来说,一见到这个悍性的男人就被他迷住了,脑海中立马出现了一辈子非他不嫁的感觉,即使跟着他再穷再吃苦也愿意。抛开远离我们的那些纷繁复杂的农村生活不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爱他的润叶和他的妻子秀莲。
如果我身边有一个如润叶一般的女子,我会非常的敬佩她,尊重她,会叫她润姐,这是一个如少安一样是个大姐一样的人物,性格独立、能担当、能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别人,坚强大气的女子,心倔强比石头还硬,用尽全身力气的去坚守自己的爱情,可越是这样的女子越不会倾诉自己的感情,越不会向生活低头。其实说到底,他们的爱情唯一的隔膜就是成分问题,一个成分是工人,一个人是农民,也许现在看来问题不大,但是在当时就是天上地下,就连妻子秀莲知道少安有个相好时候哭着让他不要再联系,少安说人家是工人,妻子立马就破涕而笑了,人家是工人,那你们肯定不可能了。
爱情大部分都会是会向生活屈服的。为润姐的爱情可惜。
对有些人来说,寻找幸福是意见不容易的事情,摆脱苦难同样也不容易。这句话说的是润叶和向前的婚姻。润叶的丈夫,向前同志,这个一心一意爱着妻子的男人却也是真的可怜,一个女人如果不喜欢一个男人,那么这个男人就会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向前同志把那份爱情深深的交给了生活,深深爱着润叶,付出在对她的守护,对她家人的关爱上,这种渴求又在无限放大的等待回报,又再一次的付出和等待。。。。不过还好,坚守的爱情都会有收获的,作者让晓霞和秀莲去世了,却让这份爱情结果了。我第一次看书的时候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一开始,润姐不愿意去接触向前同志,即使在她知道少安当父亲了以后也不愿意去接触她自己的丈夫,虽然向前同志残废了换来了润姐的回归,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突出润姐人格的伟大,我感觉一开始她若如此,生活也可以继续而且还没有伤害,不管作者有没有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我不愿意认可、不愿意接受更不愿意去深层次的解读。
如果我身边的朋友有一个秀莲一般的妻子,我会万分羡慕并送上永远的祝福。少安妻子秀莲是个完美、乃至伟大的妻子,在少安家烂包的不能再烂包的时候,这个任性的女生不要一份彩礼钱从山西来到原西(这一份冲动和大气现在能有几个女子能做到呢?),嫁过来以后跟着少安只有吃苦受穷,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干体力活,孝敬父母并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黑红的少妇,但是她只感觉跟着自己的丈夫是多么的幸福。如果说以上都是一个农村妇女该干的事情的话,那么妻子秀莲最伟大的莫过于对少安无条件的支持和跌倒时候的温情与鼓励。在丈夫创业起步时鼓励,去娘家借钱帮他买驴并告诉他,勇敢去干吧,输了败了我们一起扛起,无条件的支持少安的一切事业上的决定,在第一次创业破产欠下巨大债务时,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的从生活和精神上给给少安无限的帮助和慰藉,当帮丈夫从最大的跌倒处站起来时,自己却病倒了。前几天,我们家胡总在空间里夸奖咱们家小凤的好,巴菲特说过他一辈子最大的投资就是选择了一个好媳妇,为小胡祝福,给小凤点赞。
这本书路遥先生写于90年代末,对60、70乃至85以前的青年影响甚大,这本书中强烈的时代感和时代特征,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刚刚恢复高考的青年人,特别是农村青年提供了一种非常充实的精神慰藉,提供了一个非常明亮的指路明灯。如何面对饥饿,面对贫穷、面对知识匮乏,精神的空虚,如何面对“成分”约束下的爱情自由。少安和少平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参考,但是生活是千奇百怪的,时间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是相同、相似,甚至是一成不变的。当今天我们摆脱书中那明显的时代特征,不能去意淫和催眠自己,记住青年应该继续前进,才能不可战胜,记住不论生活在何处,我们也可以像少安那样获得平凡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