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书笔记及思考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1——《活在观念里》

        今天读朱永通老师《教育的细节》虽然只读了四个小节20页,但就被书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所吸引,更是被朱永通老师这种细致地观察、细心地记录、细微地理论阐述所折服。每一个故事的背后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不得不叹服朱老师的对教育观察的细心,对教育情感的细腻。

        书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位再有两年就退休的老教师,讲自己对六七十年代一直到零零后上同样的课文《狼牙上五壮士》,同样的教学环节,同样深情地朗读,六七年代的学生感动流泪,而九零后、零零后不仅无动于衷,而且叽叽喳喳,毫无兴趣。对于不同的学习效果,对此,他感到很失望,很懊恼。

        这就是我们用一张旧船票,年复一年的重复这过去的故事。不同时代,人们的观念不同,对事情的认知也不同。尤其是教育,我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那教师必须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并建设未来社会的合格接班人。         

        正如书中所说:教育的观念是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现实中很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我们跟不上已经变迁的教育观念的步伐,却又无比执着地干着刻舟求剑的傻事。

(张丽侠20200214)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2——《守住教育的重心》第一节: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

        文中讲了许多关于减负的故事:有为了响应政策,教育行政部门每天在校门口秤书包重量,以此做为减负工作做的好与坏的评价标准;有极大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放学后学校不许留一个学生,老师们在办公室喝茶聊天等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有一节课为了让老师少讲,学生多说,想两次铃10+35,10分钟后响铃,教师就必须结束讲课,否则为不合格的课。

……

        故事还有很多,从不同层面向我们展示了“减负”政策下的各种极端的做法和因此所产生的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究其根源,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减负”的理解太片面或者说是狭隘。“减负”到底减什么?书中讲到两个方面:“为谁减负”和“谁在减负”。

一、为谁减负

      “减负”不言而喻,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一点都可以做到,但这只是显性的,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灵上、精神上的隐性负担。呵护美好人性的成长,培养人格健全的文明公民,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在学校生活中免于看不见的伤害,这应该是“减负”的另一个维度。

二、谁在减负

      教师是“减负”的执行者,这无可厚非。可是,如何执行,却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智慧的难题。教师也存在“个体差异”,那么,怎样才能“减负”不减质,每一位老师的理解和执行程度是不一样的。除了教师,家长也是“减负”的执行者。但实际是这个“减负者”往往变成了“破坏者”,他们过渡的担忧、恐慌“减负”,或回家后给孩子准备好大量的作业,或不顾孩子意愿,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特长班。对于家长的这些做法,我们无法去责备,这谁都不愿意。

        泰戈尔说:“教育要靠老师,不靠方法。”对于“减负”真正的还得靠老师,从老师的理念,方法,实践入手,让教师明白:“减负”的起点是为了每个人幸福、健康的成长。相信做到这一点,“减负”就真正成功了。

(张丽侠2020215)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3——《守住教育的重心》第二节:头发上的教育

      这一节由山东东营14岁女生李欣悦因忍受不了,学校一再要求其剪发,跳楼身亡这个故事开始,列举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和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先生对这一件事情的不同评价。

        张鸣教授说:“我们无法苛责,一个正处于反抗期的少女,能用所谓的平常心来对待学校的专横,老师对他们的不尊重,对他们一点点爱美之心的摧残。”

        邹振东先生说:“请放过孩子的头发,学校可以减少压力,老师可以减少负担,学校和学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对立,师生的紧张关系可以得到缓解。”

      书中说:“激愤也罢,理智也罢,在我看来两位先生此番揪住头发大做的文章均有远离“教育地面”隔靴搔痒之嫌。  对于朱老师的这句话我由衷的佩服,说出了我们许许多多教育人的敢怒不敢言的心声。

        从书中列举的厦门外国语学校欧阳国胜老师对于此事件发生后在李欣玥同龄的103名学生中做的专项调查可与看出,这个学生跳楼的事件“属于个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然“属于个案

”,可见“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性,弘扬学生个性并无根本性的矛盾。

        我思考的是:而当学校要求与学生个性发生冲突时,我们学校、老师应该做的是首先,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不要因此就给学生扣帽子、下定义。其次,要因才施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张丽侠20200216)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4——《守住教育的重心》第四节:守住教育的重心

      “现在的学生,每次谈到梦想、理想,讲到生命的意义,学生们总是要提到赚钱。问他们赚了钱以后呢?他们不予回答。”这是书中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课后的难受与无奈。

      今天的学生,受许多社会现象的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偏失,他们认为:权力和金钱就是一切,而这也是他们认为自己读书の目的和意义。记得自己小时候,大人问:“长大了想干什么?”大多数回答是:“当科学家、解放军、教师”,而现在,问孩子们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大多是:“老板、董事长、明星……”问为什么?回答是:“赚钱多啊”在孩子们的眼中,认为只要赚的钱多,那就是成功,而今天上学就是为以后赚钱做准备。

        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警醒,就像书中所说:“我们应该在教育上加以警醒,自觉抵制时代和社会的破坏,并把教育的重心落在成全每个生命上——扩大每个生命发展的素质范围,操守及富有创造性的智慧,而非默许,甚至鼓励学生与社会同流合污,把经济上的成功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

(张丽侠20200217)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5——《守住教育的重心》第五节:教育的节奏

        “教育的节奏”今天是第一次读到,书中说:作为现代教师或父母,需有教育的节奏意识,即应对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如何由此及彼了然于胸,并以此为教育的基本起点。有教育的节奏意识意味着教师或父母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有恰当的距离感。第一,时间纬度上的距离感,即在孩子人格、精神成长的不同生命阶段,依据其表现出来的不同生命状态,应及时的变换适切的教育方式。第二,心灵维度上的距离感,即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我们应把孩子看成是我们生命中“亲密的他人”。第三,专业维度上的距离感,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原创力为代价,把教育纳入功利主义或意识形态化的节奏之中。

      细读这三个维度上的距离感,让我对自己的身份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是教师,是父母,但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是“他人”,我们不能以我们父母、教师的身份,替他们做主。在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陪伴、做好引导,做好“教”和“育”,并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张丽侠20200218)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6——《守住教育的重心》第六节:你有课程风险意识吗?

      “谈到课程,在学校除了潜在的课程,学校里更多的是显性课程,它既包含传授学科知识的国家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而对于课程风险意识,主要存在于潜在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书中主要讲了目前每个学校都相当重视,都有开设的校本课程。

        对于校本课程存在的风险,书中列举了两点:一是价值导向风险,二是扼杀个性风险。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在我们身边,不乏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说为了让自己的学校课程因此而“丰富”,盲目跟风,开设校本课程,对于校本课程的内容,意义并无更多要求,只要花哨就行。书中这两个风险很客观,也很现实。我的理解是:开设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正确的导向,要清楚通过这门课程,我们想让学生从中得到什么?通过学习健全学生的什么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位学校管理层和老师必须明白的,也就是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其次,校本课程一定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师本化”,即老师有此爱好或能力才开设,却从未从“生本化”角度去权衡。我就见过身边好多学校,校本课程确定好后,不管学生年龄或性别一个班固定一门课程,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这一学期就学习这门课程。试问,这样的课程,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吗?能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吗?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吗?

      在课程设置上,确实有很大风险需要我们注意,也需要我们深入的去研究。

                      (张丽侠20200219)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7——《一厘米之变》第一节:润泽的座位

        一个班人数如果是奇数,比如说37或者39人,那么总会有一个单独的座位,这个座位谁来坐,一直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约而同的把这个单独的座位运用到惩罚教育当中,即哪个孩子表现不佳,就罚他到这个座位上去坐。至于这样的惩罚是否会伴随隐秘的心理伤害,没有谁有过片刻的省察。

      而文中讲到:在深圳市清林小学有一位班主任老师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凡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做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做这个座位。这位老师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试想,如果我们一贯把这个座位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那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孩子无疑就是被贴上了标签,坐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那个最不遵守纪律、最调皮捣蛋的“坏学生”,这将会对他的成长带来多大的伤害。而且,这个座位它只是做为惩罚,对坐在这里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没有起到任何教育的意义。同样,换一种做法,把这个座位做为表扬的座位,那么,每个孩子都会为了得到这份表扬,得到这个奖励而去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已经坐过的,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最好。这样久而久之,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一个座位激励了全班孩子努力奋进,这不就是教育的机智吗?

      郑也夫先生在《食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曾提到:“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老鼠放在一个迷宫中。这个迷宫的有些地方对于这个老鼠来说是熟悉的,另一些地方是陌生的。生物学家发现:老鼠不愿意停留在它最熟悉的地方。”

      书中说:每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符合成长中的孩子追“新”的心理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的座位无形中构成的适度刺激,暗示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正向能量。

        小小一个座位,用得好,它就是教育艺术;用得不好,它就是教育伤害。希望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多一些细心,多一些智慧、多一份机智,关注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个细节,让教育在每一个细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丽侠20200220)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8——《一厘米之变》第三节:一厘米之变

        先讲一个书中的故事吧!柏林墙倒塌前两年,东德的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越强逃往西德的青年克里斯。1992年2月,在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亨里奇受到审判,被告律师辩称亨利奇只是在执行命令,而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罪不在他。但是法官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就是著名的“一厘米主权”。2010年,它经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审定,入选“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意味着瞬间可以拯救一条在这个世界只活一次的生命,这是每个人保有高贵人性的“良心义务”,一厘米细微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恰恰是它往往是很多事情的因果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坚持一厘米之变,既能从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去努力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与行动。

        思考:如果在教育中,秉持一厘米之变,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做起,一厘米一厘米坚持下去,这个一厘米,对教师,就是教育信念和耐心的坚持,是水滴石穿的坚持;对学生,则是外在的引导和内在的转化,是由少数到全部的转化,是一个学校美好文化传统的积淀。

(张丽侠20200221)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9——《教育中的习以为常》第三节: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

      书中说:“一个好老师不能依着自己的本能或本性来管学生,也不能整天讲空头大道理,而是要开窍,多琢磨一些‘降伏’学生的‘土办法’,使之感受到你的爱,并获得学识和做人上的进步。   

        朱老师在这里把“降伏”加上了双引号,很显然,并不是说让我们真的要“降”住学生。常说班级管理,我个人觉得,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少一份“管”,多一份“理”,学生的世界很单纯,但也很透亮,谁好谁坏他们分的很清楚,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有自己评判的标准。所以,对于一些只想着如何管住孩子而强压,逼迫学生听从老师管教,一心想着我的话就是权威,必须无条件服从给的教师,我奉劝还是换换思想,换换方法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到什么环境中都适合,所以,对孩子们少一些“管”,多一份“理”,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对孩子们多讲道理,多些交流;多一份表扬,少一些责备………慢慢你会发现,孩子的个个都很乖巧,而且都很听话,很懂事,那是因为,他们爱你,所以愿意听你的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根植于爱在教育。是的,教育的路上,要有爱,但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要爱的专业,爱的让学生如沐春风!

(张丽侠20200222)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10——《教育中的习以为常》第四节:怎么和孩子说话

        今天读这篇文章,很受启发,文中对如何和孩子说话,阐述的很细微。将之整理,与大家分享:

      缺乏对实用语言的敏感入微,脱口而出的尽是非教育性的话语,这是今天的教育日益粗鄙化的一大特征。如此看来,怎么和孩子说话,不可随心妄为,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培养以及精神的发育。

        作为现代父母或教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水准呢?文中讲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言为心声,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语难免勾连出我们隐秘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孩子稚嫩的心灵影响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积累为禁锢孩子心灵的枷锁,也可成为促进孩子美好人性成长的福音。得失之间的关键在于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语,当我们说出口时,如何拿捏好分寸。可借鉴这三个方面:一是不管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在之前的东西都比不过人的安全;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管有多坏,都不要坏了自己的心情,就像把壶摔碎了 再怎么懊恼、生气、伤心,也补不回来;三是千万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要多想一想,别人犯了错心情已经很糟糕,我们可不要雪上加霜一味去埋怨。

      二是日常生活中,有些话语赤裸裸地表现了迷恋权力,积极向权力靠拢的官本位思想。我们有些大人在孩子面前说这些“自我奴化的语言”,不仅习以为常,一点也不脸红,而且理直气壮,以之作为教育孩子的思想资源。

        自由开启心智,权力束缚思想。人的思维一旦被束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其面目可憎的僵化思想自然会在言行举止中表露无遗,就像狐狸的尾巴无处可藏。

      三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随口一句消极的话,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痛苦的刺激源,这就是现在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语言暴力问题。

        教育的目的及培养高贵文明走向世界的现代公民怎么和孩子说话,就看他是否最大程度地去促进这一目的的实现。

(张丽侠20200223)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11——《教育中的习以为常》第六节:日常的教育

        同样是时钟,有些学校,教室里、校园挂着时钟,可是要么不准,要么不走。而有的学校,却在时钟旁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贴有不同的纸条,比如:小学低年级在中旁边贴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时钟”二字,让学生随物识字,加深印象。小学中年级在时钟旁边贴“做时间的小主人”,提示语,小学高年级即将告别小学,步入中学,时钟旁贴着“逝者如斯夫”之类的哲思语录。始终在那儿与教育有关的那些必须的东西也在那关键是你在日常生活面前是否足够机敏。同样的时钟,不同的对待,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在学校,我们的一花一草,一桌一椅……皆富有教育意义。教育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审思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遗憾恰恰在于,把我们日常的生活抛在一边,炮制了无数的理论与模式,整天叽叽喳喳,没完没了。

        日常的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无处不在,并无时无刻不在行诉着他的精神气质,今天的教育要听的不是关起门来假装崇高和神圣,也不是盲目的冲出去热情拥抱各种潮流,而是要让日常生活成为滋养每一个人的生命细胞。

(张丽侠20200224)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12——《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第二节: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

        文章从:成长意识: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读者意识:我们要读什么书;问题意识:我们怎么读书三个问题向我们阐述了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认识读书,怎样真正地去读书。为教师如何读书,如何选择书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将它们整理出来:

        成长意识: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   

        作为现代教师,凡事要想明白获得教育教学所必须的常识和学识,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成长捷径。恰如流沙河先生所云:“读书如秉烛,故不能照亮每个角落,但总比摸黑好。”

        读者意识:我们要读什么书?

        教师所读之书当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字书”,一类是“有字书”。“无字之书”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懂我们所处的时代。汲取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营养。二是读懂我们身边的人,如学生,同事,家长,亲人等,于人情练达与世事洞明处,获得滋养专业成长所必须的修养和学识。再谈“有字之书”,所谓“有字书”专指记载人类精神财富的书籍。也就是说教师至少应有“为人生”与“为专业”两个层面的阅读,这两个层面并非水油分明,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人生”的阅读是基于认识生命、健全人格、有益于变化气质、提升人生品质的阅读。这个层面上的阅读,可从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书籍入手。“为专业”的阅读是基于获得常识、学识与见识,有益于丰富思想,提升教育素养的阅读。这个层面上的阅读可从教育学、脑神经、科学、心理学、文学等书籍入手。

          问题意识:我们怎么读书?

读书贵有问题,意识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则对所读书,无论名家佳构,还是学科专注,应有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不轻信流行的观点,保持自己的敏感,并屡有独到的见解。二则带着问题去找书读,即围绕近期研究的课题或思考的问题,去搜集相关的专著,熟读深思,为自己的研究或思考做前期的准备。

        有问题意识的读书目标明确,大致可采取以下两种读书方法:一是,“一本书之用”法,即读书不再求多,在于读透。独特指精读一书生,入生兮,如自己言求不入其门,不惑其去绝不试卷。养成今日书今日毕的读书习惯,第一书买来即读,不要割。第二所读之书,未必绝不令天塌属,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断绝情,却永远没水喝。二是,“三化妙用”法,即善于消化重在转化,关键是内化一句话,书要读透,更要读通,要善于画书上死的学问,为活学活用的精神资源。要学会三化妙用法,大致有三种常见的做法:第一,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第二,做读书札记;第三,以写、编促读,变读者为编者,作者。

      相信,只要有这样的思路指引着,读书定会少走弯路,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丽侠20200225)


《教育的细节》读书打卡13——《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第五节:什么是好的教育

      这本书读得比较慢, 今天终于读完了。书中通过许许多多朱老师亲眼目睹的鲜活事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教育活动中的细节,从正反方面对比,阐述了教育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如果不重视细节可能会导致的后果。细节决定成败,教育中的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能否注重细节,也是衡量教育好与坏的标准之一。而书的最后一小节以《什么是好的教育》为题,详细阐述了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一、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学生的心灵种下文明种子的教育,它能激发学生情绪在天性中的良善力量,让美好的人性在不知不觉中生枝展叶。

        二、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人的本能冲动和情感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情感的发展成熟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必须经由教育为其提供真实而健康的通道。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他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也就是说好的教育应有人间情怀,尤其是中年的情怀。

        三、好的教育,并非把人情味毫无原则的庸俗化,而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天性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好教育的经验,并智慧性的进行实践转化,更多的时候,所谓好的教育,老师即衡量标准,好老师皆有一幅热心肠和一双冷眼。热心肠,意指其完整而丰富的人性素质,对教育对学生有诚挚的爱和真正的理解,能言则指他与教育的习以为常处,能静观默察,触机生悟,从容应对日常教育生活中各种棘手的事情。简而言之,好的教育是一门有情感含量的技术活儿,热心肠指向好老师应有的情感成分,冷眼则只想好老师必不可少的技术成分。

        总之,好的教育,它暗藏在一个个很难发现的教育细节中,只要你用心发现并做好教育中细节之处,你就做好了教育,你就是好教师。

(张丽侠20200226)


      读书打卡14

《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已读完,但里面的故事还久久回味。文中谈及到现在教室里关于学生的书包放置问题,由于现在学生书包普遍较大教沉,标配的课桌抽屉里放不下,有的学校,学生书桌就在放在课桌下面的地上,这样书包容易脏,而且影响学生出入;有的学校放在椅子的,这样学生就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可以坐,影响坐姿和学习;有的学校比较细心,在课桌旁边订了挂钩,学生将书包挂在课桌旁边,这样既不会弄脏书包也不影响学生坐姿,但是教室显得很凌乱,过道也会因此变小,影响孩子们课间活动;有的学校做了柜子,将书包放在柜子里,这样问题都解决了,可是学生上课取东西很不方便……

        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也经历过。大多数学生将书包放在课桌下面的地板上,课桌中间都有踩脚的横梁,聪明的学生将书包放在横梁外面,这样,自己的脚还能踩在上面,但是要取东西很不方便;为了取东西方便,大多学生都将书包放在靠自己的这边,可这样,脚就没地方放(大班额,行距都比较小),上课坐得很不舒服。况且,不管怎么放,都会弄脏书包,教室看起来都很乱,在我巡视时发现这一问题后,不断要求老师让减少学生书包里的书本,无关紧要的书尽量不要带,或者按照课表带每天上课的书,但都无济于事,一则学生的书包本身大,这一事实改变不了,即使减少书包里的书本,但总体还是比较厚重,书包还是放不到抽屉,二则,每天整理书包,学生也嫌麻烦,怕落东西,不愿意这么做。无奈,我想起了教室的储物柜,每个教室有48个储物柜,平时都是老师放作业本和学生放水杯之类的,大多都闲置着,鉴于此,我引导老师们充分发挥储物柜的作用,每个学生带一个小书包,把自己不常用的装到小书包放到储物柜,书包里只装每天必须的用品,这样书包少了许多,即使落了东西,也可以在小书包里取,而且每天的书包也轻了许多,学生很开心,教师也很高兴,因为这样教室明显整齐了许多。

      正如书中所说:教育不是一种时尚,需要是一些时髦的动作才称得上。更多的时候,教育藏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张丽侠20200227)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937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1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68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77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7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81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2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7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8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