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呢?这两个问题是不是同源题。
人本身就是自我解释的动物。总会为各种失败寻找理由以期安慰自己怯懦的灵魂。却不想直击内心坦荡问自己一句:是否真的努力?
我先来说努力,每日打卡、坚持阅读、早起晚睡坚持学习,你觉得这样的人是不是个学霸?其实,如果没有极度专注的深度学习,这种形式主义的浅学习会让思维停留在自我满足的阶段,也就是满足自我的“低水平的勤奋”。
许多年轻老师,是值得说一句勤奋的。如果有心人关注爱学习的青年教师,一定会有强烈的内卷感,练字、读书打卡、网络学习,带娃熬夜备课,等等诸如此类的动态,让人不免说一句:这是位校长之才。时间走了好几年,好多人却停步不前。倒是多次在学校成绩分析会上见到低头害羞的她,原因不过就是教学成绩差。你看,一个教师没有先专注自己的教学工作,二是围绕靶心周围绕来绕去,这样没有明确目标的努力,我称之为能量消耗。也就是低水平勤奋。
如果题中“努力”是目标明确的努力,那我就接着说“奋斗”。
奋斗,字典中解释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有目的了,有努力了,那方法呢?
数学这个学科是方法论最突出的学科,解题思路,论证方法,勾股定理,这些解决难题的方法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当然,哪个学科也有方法。多少知名机构打出广告语大谈特谈独门秘籍,这足以证明方法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值得敬佩的老老师,他终其一生努力、勤奋、踏实、教学成绩还不错,口碑很好。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在他成长的那个年代,有许多机会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舞台。但是他缺乏作品意识,没有输出和运用,让自己的教学止步在教孩子上。这样的纯粹难得,但我就此仍想说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教师的个人成长中作品意识会深化教学理论,提升教科研水平。举例:一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是作品,一篇教学随笔是作品,一个教学课题是作品,一次参赛过程是作品。在每一次打磨作品的过程中,对教学有进一步的思考,对教育有深入的认识。王崧舟教授如何从乡村走向首都北京,成为教授的呢?李镇西老师又是怎样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新教育的领衔者的呢?他们一部部的著作,一节节的展示课,都是他们的作品,都是他们成长的阶梯。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不得法的奋斗消耗了体力,浪费了时间,于目的地还是相去甚远。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努力奋斗了一生还是很清贫?答案是:目标不明确,方法没用对。
于结尾处,我又想到那些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可怜人。于他们而言,我以上说的都是废话,毫无感情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