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让我特别念念不忘的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杨绎先生九十多岁高龄生病期间的著作,真是岁月也难掩饰其风华!
读《走到人生边上》借助杨绛先生的智慧来解我们生活中无法领悟的困感。书目录明显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自问自答论证思考探讨了鬼与神,生与死,灵与肉,命运,人生其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用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叙述身边有意义的人和事。
虽然才读不久也没有达到先生的那种境界(当然有可能读多少遍都达不到),但我姑且将似乎能明白的记录下来以备将来再读此文时能与老先生靠得更近一些。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
杨先生说,人是有灵魂的,且每个人都有二部分组成,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
而灵魂又是有个性的,一个人一个天性,无数的个性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
但除了天性,人更有共性即人的本性。这本性也包括二部分:一是“食色性也”,二就是“灵性良心”。
禽兽也有良知良能,但人的“灵性良心”不输禽兽,而且超越禽兽。
凡是人,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因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体,所以人的这二重本性又是予盾的。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初”只是指每个人的婴儿时期。也就是说,刚出生的婴儿是满载着“灵性”的,是天使。
吃饱喝足,拉完屎,换上干净的尿布,就满足地躺在床上,要么继续睡、继续做美梦,要么自言自语说着大人听不懂的话,人见人爱。
但随着身体的渐渐成长,其个性也渐渐增强,表现出诸如食欲增加不满足哭闹、玩具不到手就争夺等等。
渐渐的,从几岁孩童,一路长大,各种天性就显露出来:贪食、愤怒、嫉妒、懒惰、骄傲、贪婪、淫邪,这些也都是人的天性。
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善者伪也”。这不是予盾吗?
不,杨先生的解释是:这个“伪”指人为,不是虚伪。人能学坏,也能学好。
那么如何引领着向“善”的方向走,杨先生接下去说到了灵与肉的斗争、灵与肉的妥协、灵与肉的统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