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社恐这个问题,好像很久远的朋友和亲人,都不太相信。
因为最近和表妹生活在一起,其实大学之后基本就一年一见了,再加上疫情这三年,也就今年开始见上面的。所以我说出我社恐、在外面不爱说话的问题时,她很惊讶。
在她的印象里,我可能还是小时候那个经常带她玩的姐姐吧。
都说处女座是个叨逼叨达人,话应该很多,我确实也是。看我写东西就知道了,啰里吧嗦的。
那为什么在外面社恐呢?
其实我从小都是社恐选手,可能是小时候和发小、同学啊都是一直在一起,慢慢习惯了,讲话就自然很多了。
现在不行啊,哪怕是相处很久的同事也很难处成朋友,现在都是利己者,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还有就是工作实在太忙,到了公司没有时间培养感情,又因为工作太累了,休息时候只想躺着,不想约着出去。
还有就是我喜欢的东西一直都比较小众,与人分享的时候,只要人家脸上表现一点点的没感觉的状态,在我的世界里觉得坏了,我给别人造成麻烦了,以及没有得到对方接收分享后的好反馈,比上面还要坏。
对我来说,更注重精神的享受。人际交往就是一种精神的碰撞,里面有太多的学问,找对自己共鸣的,或者哪怕喜欢东西不一样,但是气场契合玩一起舒服的朋友,太难了。
那在与新认识的人相处时,要经过很多思想斗争,讲什么,讲错话冷场了怎么办等。这前期所有的成本,都让我很有负担,以及恐惧。
所以我选择社恐,不说话,我这其实也是一种利己主义者。
那也有分线下社恐,但是网络里活跃得像个假的自己。好像也对,像我,微博更得真的很勤快,反观微信都让我关闭朋友圈功能了,甚至看到朋友消息都经常性不回复。
因为追小偶像,我是有进粉丝微信群的,传说的找组织。我在里面那真是一点不社恐,之前活跃得都记住我的粉圈花名了。其实这种一是有共同话题,二是没有真实世界里面的负担。除了我们聊小偶像相关的内容,其他的信息大家都一致不提的,交流起来很舒服很自在。
当然也有这种线上网友一个城市线下面基的,我就有幸遇到了一次。
上周微博之夜,上海真的很热闹。作为疫情中产生的粉丝,还没见过线下应援活动,虽然这次微博之夜和我家小偶像没关系。但是奔着凑热闹心态,在粉丝群里问了一下,有没有上海的同担一起去凑热闹,毕竟看别人家粉丝应援,一个人会更加不知所措,群里还真的有上海同担回复一起去。
虽然这位同担,我们在群里好像也没讲过话,刚刚加了个微信在哪里见面。就这样的线下网友面基大会,谁比谁更社恐的比拼要开始了。结果是我先到达地铁口等她,我们刚刚在微信里交流了穿着打扮,以更好相认。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周围有看不到头的各家粉丝在等人,每个面基的人都是兴高采烈的,我当时竟然不社恐,隐隐有些兴奋。
结果是真的,我和同担见面后,我们第一反应是开心的相拥。然后,挽着胳膊在人流中走向新奇的世界了,真的没有任何隔阂。我回忆一下,可能是当时人挨着人,不挽着马上就冲散了;也有可能是当是都是别家粉丝,只有我们俩是一家的人;更有可能是我们家都是第一次见线下应援,相互挽着不怯场,不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白花。
还是想太多,虽然没见过,网上聊天也不多。但是因为共同话题一样,我们不仅没有不熟悉的感觉,后面还一起吃了饭,心心念念的泰国菜。饭桌上的话匣子,除了我们的小偶像,其他喜欢的人和事物也是出奇的相似,这就是共同遨游一片海的人啊。
最后的最后,一起拍了照,作为面基的纪念。
所以我觉得我的社恐,还是一种自己的选择。
在不在自己的兴趣里,在不在自己的安全里,在不在自己的喜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