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我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至今脑海里还有这样的字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晃十几个春秋而过,再读《论语》,还真是另有一番感觉。
《论语》共20篇,她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这本书是无障碍阅读,细心的主编在原文的下边配上注释和译文让我们达到无障碍阅读文言文,并配以赏析,怕是在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吧。
好的书本需要细细品味,时而摘抄,时而反思,时而与家人探讨,如果有机会我要一直读下去,充实自己的心灵。
在本书中,我发现孔子是一个温和而不失威严的老师,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掌握的特别的熟悉,并及时指正。
《公治长第五》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老师主动夸奖自己的学生“敏而好学”成为君子。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此时,端木赐看到老师夸奖自己的同学,就跑到老师跟前问老师,我是什么样的人。既然学生问了,老师就委婉告诉他你是一个贵重的器具,不是君子,因为“君子不器”。
我读到这一则时,莫名的觉得子贡挺有意思的,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外向的大胆的同学,跑来直接问自己的老师,让老师给一个评价。但是再查阅资料,我们会发现子贡对老师自称名,就有点不礼貌了,而且子贡还不谦虚,故而不是君子。
简单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作为老师,我们对自己的学生要有积极的引导,在班级内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以榜样引导同学们积极拼搏;对于骄傲自满的同学要给予及时纠正,告诫学生为人要谦虚谨慎。
在书中,我发现孔子是一个重规则的人,重视礼法规则的作用。
《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古代的“礼制”已经消亡,但礼的精神却一直存在。上至国家下至班级都要有自己法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更应强调规则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和为贵”。“和为贵”也要以一定原则为前提不能为了班级的和气,损害班级的规定;对于破坏班级和谐的人,也该以班级规则处理。
在书中,我发现孔子是一个愿意结交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大意是读书人如果立志追求真理,却又以穿破旧衣服吃粗粮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共同讨论问题了。但是“德不孤,必有邻”,怎样才是“德”呢?我应该是“温、良、恭、俭、让”吧。
《论语》我还在继续阅读中,我想越读越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