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看了7本书:采铜《精进》、美国朱莉《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懒兔子《说医不二》、闫学《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刘和平《大明王朝1566》、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神奇的高分子材料》。
《精进》给我的感触很大,在简书开始写感想就是受这门书的启发。把给我的主要感触理一理: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1)工作要快,生活要慢。留出空闲的时间。
(2)订一个5年目标。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2.选择太多的时候怎么办
一个基本方法是精细化思考所用到的工具(维度分析法)来克服选择中的缺陷。
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这种方法非常适用。可能有人会说了,我做决定的时候也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为什么要用维度分析法呢?维度分析法是一种可执行的过程,它的优点是把人们隐性的思维给外显化了,虽然确实有少部分人本身思维就比较缜密,但要是掌握了好的方法,便如虎添翼,两者并不矛盾。
就拿挑选工作为例,假设现在你拿到了A、B、C、D四个工作机会,粗略想想,每个机会都有其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该怎么办?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
第三步是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我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就是列出一个表格
3.创造力生成的几种方法
(1)詹姆斯·韦伯·扬的创意产生的思维步骤
(James Webb Young)在讨论创意思维的经典之作——《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其中潜意识思考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1).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2)横向思维
英国创造力专家爱德华·德·波诺提出一种创造力训练的方法:“横向思维”,他提出了一种“随机激发”的方法,就是在思考某个问题的同时,另外随机找一个词(比如随手翻开词典到某一页),然后把这个词和当前的这个联系起来。
(3)泛主题阅读
一方面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主题阅读;另一方面随机挑几本基本与这个主题无关的书来看。结果我总是会得到一些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不是来自主题阅读的那些书,而是来自那些看似无关的书,在这些书里我找到了关于这个主题更有启发性的观点。我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为“泛主题阅读”。
(4)利用潜意识-晨间笔记
一位美国的艺术家卡梅伦,发明了一个“晨间笔记”的方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笔记本上写三页东西。这三页东西可以没有主题,随便写什么都可以,任何想法、灵感都可以写出来,因为刚起床时,我们的监控者可能还没有完全睡醒,这时就可以完全依据我们内心的自由想法去写,原来潜伏在潜意识里的想法也就可以“噌噌噌”冒出来。等到日积月累了以后,我们就像有了充分的训练,遇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关闭“监控者”,我们思维发散的能力就可以变得很强。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监控者”原本就喜欢休息的时间。比如我就经常在洗澡、坐车、散步的时候想问题,构思文章等,这时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甚而至于,做家务的时候,也经常有灵感出现。因为做家务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是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监控者也会休息。
(5)矩阵方法求解创意性问题。
1)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比如产品的最终形态无法穷举,但是决定产品形态的抽象维度可以穷举);
2)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3)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如研制一款新奇的饼干,最后可列成维度矩阵如下:
(6)乔哈里窗格
一个工具:乔哈里窗格。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我们往往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一种人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也知道”,所以在谈话中不会做太多的背景解释,结果给对方的理解造成障碍;另一种人可能习惯认为“我知道的”应该“你都不知道”,于是会把谈话变成单方面的灌输甚至炫耀,结果给对方造成不快。而乔哈里窗格则用一种简单的2×2矩阵提醒人们,在交流时“我”和“你”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
4.要培养专长,不迷信木桶理论
当代大学教育理念特别提倡“通识教育”,提倡培养“T”型人才。虽然,通识教育对一个人才的培养来讲是必不可缺的,并且“T”型人才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才。可是,它们都是以一个人要有某一项明显的专长为前提的。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那一横,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书,但迟迟没把那一竖给伸出来,这样每一样都学成了三脚猫功夫,无一擅长,这样在之后的求职和事业发展中就会显得很被动。要想成为“T”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特别是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