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喜剧色彩的电影是带动大家的欢快气氛,悲剧电影就应是让观众感同身受到声泪俱下。在断续观看完电影《唐山大地震》时,竟已记不清自己到底用掉多少张面纸了。由此我认为由导演冯小刚拍摄的这部催人泪下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电影是成功的。
1976年7月27日夜的唐山,多少人们正在沉酣睡梦中,天公发怒!短短二十三秒,二十四万同胞的鲜活生命顷刻间说没就没了。这场鲜有前例的大地震不仅仅是历史上永远不能磨灭和遗忘的一块大伤疤,这更是无数灭顶之灾的家庭,家庭幸存者历经几代也忘不了放不下的痛中之痛。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元妮,一个普通的纺织厂女工。有一对快入学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和丈夫方大强,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在大地震突然来到时,在工地加班的夫妻两人都想奔回家救儿女的关键时刻,丈夫狠命的一拽下,元妮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亲眼目睹丈夫被倒塌的房屋给压死的惨状。
发现儿子,女儿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只能救一个的危急关头,元妮选择了“救弟弟”。地震后,元妮就跟废墟里扒出的儿子方达相依为命。并一直单身将方达抚养成人,直到方达娶妻生子。
影片又巧妙地在三十二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中,让主人公元妮一直以为早不在人世的,内心亏欠了半世的女儿方登和弟弟方达意外重逢。随着隔阂的通融母女也终于相认,最终方登也打心底真正原谅并理解了母亲这半辈子以来对于另一世界父亲的思念,对误认为不在人世女儿的亏欠,这三十二年来日日夜夜的心酸与煎熬。
影片播出后,多数人认为元妮当初选择“救弟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祟。而我则认为这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护短意识。细心的观众可以记住剧中方达曾说过:他的母亲生了他三次,出世时难产,出世后又是肺炎,医生劝说放弃的情况下,元妮还是坚持己见医治了方达。最后又舍弃姐姐而救了他。这里除却重男轻女思想,就是一种典型的护短意识。其实中国父母最疼爱的并不是最优秀的,最关心和疼爱的恰恰是那个最弱小的。
关于这部电影的许多情节就不一一赘述。我建议大家亲自去看看,从中更能领悟:在天灾面前,我们人类有时真所谓束手无策。珍惜拥有!珍惜当下!这些才是真实的。就像元妮常常念叨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我这里想先来说说这部电影里多次运用到的或明或暗的反衬手法。
细推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元妮那热烈、奔放的性格,和震后半世的安静、平和的心态,就是一个鲜明而冗长的反衬。“哪一个男人会用生命来爱我?”这句话使元妮这一性格前后的反差完全成立了。“我若过得花红柳绿,就更对不起你了。”元妮对女儿方登说的这句话又使她三十二年来的坚持独身完全合乎情理了。
唐山大地震中,主人公元妮面对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儿、女却只能二选一时的诀择。三十二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同样一位母亲在面对是要保住女儿的性命,还是保全女儿的身体时的抉择。进一步反衬出了当年元妮两选一时的迫不得已。
类似这样的反衬,影片中是多处运用到的。
接着来说说这部影片中稍带略过的没有血缘纽带的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性的对待处理问题。
当然这部影片中的养父王德清是位优秀的军人,军人本就有军人的自律、修为。所以养女王登在这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的。
借这部影片,我倒想呼吁天下所有的母亲:请别轻易放手自己的孩子!万一放手了,不管子女能在多么优越的环境里成长,他的性格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隐患。更兼一旦掐断了血缘这根纽带,无论在伦理、道德标准等诸多方面,也就缺失了本应的约束力,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最后谈一下关于有人认为影片与原著出入较大。我倒认为在大地震这么个宏大的背景下,影片中养父、母与养女之间,无论性格的把握度,情节的安排上都较为恰当。也希望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收养家庭都能以影片中王登一家为参考,都能稳妥地让矛盾的苗头熄隐。
好了,关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真的很有观看价值,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看看,也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元妮的那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